•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葛长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2019-02-25 09:41 来源:南方网 吴哲

  ■一把手访谈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刚刚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这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

  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克服哪些短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建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迎来哪些新突破?围绕上述问题,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葛长伟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加快形成以《规划纲要》为总体蓝图的贯彻实施体系

  南方日报:作为我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综合协调部门,省大湾区办在我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工作中将如何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葛长伟:《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实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省大湾区办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决策部署,认真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切实发挥好协调、服务、推进和落实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是强化工作统筹,加快制定我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配合国家加快编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以《规划纲要》为总体蓝图,长期、中期、近期相结合的贯彻实施体系和功能互补、紧密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是强化沟通协调,主动加强与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汇报衔接和港澳的沟通对接,进一步紧密与省有关部门、珠三角九市的沟通联系,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积极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三是强化组织推进,建立并动态更新大湾区建设重点项目库和创新政策库,积极谋划和推进一批具有战略性、牵引性、标志性的项目,滚动储备一批有影响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四是强化跟进落实,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表,建立健全重点工作台账,切实做到有目标、可操作、可检查、可监督,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成立6个专项小组

  协调推进相关重点领域专项工作

  南方日报:自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以来,广东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葛长伟:2017年7月1日以来,我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论述,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总牵引,举全省之力推进实施,推进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起了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成立了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金融等6个专项小组,协调推进相关重点领域专项工作。

  二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正式开工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功落户南沙,出台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三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效显著,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并在香港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通关政策,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澳门单牌车进入横琴政策落地。

  四是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先后推出18项、35项落实中央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建成南沙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20多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实施港澳居民居住证政策,目前全省已受理申领量超过7万张,位居全国第一。

  形成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为主轴的大湾区发展创新极

  南方日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规划纲要》明确的首要任务,接下来,在携手港澳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

  葛长伟: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但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大湾区还存在科研机构研发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等短板。

  下一步,我省将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新的发展动能,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携手港澳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大湾区发展创新极,携手港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支持集中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加快建设广东省实验室,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同港澳面向重大技术领域持续攻坚,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早日解决“卡脖子”问题。

  三是加强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在大湾区便捷高效流动。出台支持港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的政策措施,设立粤港澳联合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推动建立健全大湾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使用机制。

  四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产业园等平台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深港、珠澳、南沙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深化港澳与内地合作的改革试验田,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形成若干产值超万亿元的新支柱产业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广东将如何携手港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葛长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较为完备、集群优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但同时,大湾区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例如,珠三角九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左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GDP总量的贡献度还不高,发展层次还需提升等。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五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芯、屏、机、核”为重点优化提升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支持珠江西岸集聚攻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水平。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形成若干产值超万亿元的新支柱产业。

  三是携手港澳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总体要求,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依托港澳现代服务业优势,以航运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其他专业服务等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五是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高端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海洋产业。

  加快实现大湾区内部1小时交通圈

  南方日报: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港珠澳大桥已正式通车运营,广深港高铁已全线开通。接下来,广东省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葛长伟: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辐射国际、连接国内的陆海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运营,标志着粤港澳三地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如珠江口东西两岸通达还存在瓶颈,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还需加强对接等。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落实《规划纲要》要求,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要求,携手港澳共同推进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区域快速交通网建设,提升大湾区内联外通能力,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莲花山通道等过江通道建设,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布局,最终实现大湾区内部1小时交通圈,全面融入国家快速交通网络。

  二是突出港口群和机场群作用,增强大湾区国际客货运枢纽竞争力。推进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等机场改扩建,开展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前期工作,推动大湾区内地机场资源整合,携手港澳共同建设世界级机场群。

  三是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最大程度发挥大湾区综合交通网络运行效率。强化铁路和公路站场、港口、机场等货运枢纽的集疏运功能,统筹研究解决轨道枢纽、航空枢纽、高速公路出入口接驳道路拥堵问题,推动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衔接的多式联运系统;深化粤港澳交通运输管理合作,推进大湾区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构建一体高效、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网络。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吴哲

 

编辑:刘泽琦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