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廖京山:构建与港澳协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2019-02-26 09:18 来源:南方网 全媒体记者 昌道励

  ■一把手访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接下来,广东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携手港澳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新时代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最根本还要靠改革开放。”省港澳办主任廖京山认为,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广东要追赶港澳先进标准,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争取对港澳率先开放、更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同时,充分发挥粤港澳合作机制作用,加快携手港澳建立三方沟通协商机制,着力构建与港澳协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港澳引入高端创新要素资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南方日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规划纲要》提出,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您认为,广东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助力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廖京山:广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的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抢得先机,通过港澳“窗口”,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全国率先形成比较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体制机制。

  进入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破解制约要素流通的体制机制,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营商制度环境,增强体制机制竞争力,吸引港澳及国际高端要素聚集,将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先是促进港澳与内地要素流动的市场机制,从营商环境、通关查验、人员往来、资金流动、信息融通等方面,寻求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便捷流动的最佳路径,特别通过港澳为广东引入高端创新要素资源。

  广东还要充分利用香港自由贸易港优势,引入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最优模式,完善信用、法治、知识产权等要素配给,给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动能。此外,加强港澳优势产品的服务供给,引入港澳先进科研技术、专业领域服务,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教育、医疗、司法等专业服务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提升科创水平▶▷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在您看来,广东如何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助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廖京山: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步,深圳成为全国高新技术“旗帜”,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规划建设。但目前广东的科技创新水平,还不足以支撑高水平产业体系,新产业、高端产业还未能挑起现代经济体系的“大梁”。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港澳特别是香港的独特优势,争取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突破,是广东追赶世界尖端科技的捷径。

  广东要携手港澳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实验室建设等资源跨境优化利用,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争取中央在财税政策、创业就业、产业标准规则创新、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法制协调等方面综合授权,发挥科技创新改革示范效应。

  具体来说,接下来,广东将加快河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建设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连接香港创新资源的重要节点,率先实现科研人员、设备、资金跨境使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硅谷”。

  广东还要对接香港有关人才计划出台入户、购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吸引国际国内高端科创人才聚集。同时,协同香港创新科技的重点支持领域,推动发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材料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引入港澳金融资金和技术,推进征信体系共建互认,争取建设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助力广州、东莞、佛山、珠海等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掌握核心制造技术。

  优化营商环境▶▷发挥港澳双向开放桥梁作用加快构建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深化粤港澳合作,进一步优化珠三角投资和营商环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您对此有何建议?

  廖京山:发挥毗邻港澳优势,对港澳率先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广东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要经验。广东开放型经济规模、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近年来,我省对港澳率先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也为全国探索新经验。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新情况,为我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带来新挑战。对标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利用港澳全球城市网络,打造对接国际的投资、贸易政策及营商环境,有利于广东全面开放加快步伐。

  广东要发挥港澳双向开放桥梁作用,加快构建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一方面,发挥港澳国际联系广泛、专业服务发达、跨国企业众多等优势,依托CEPA先行先试扩大对港澳开放,引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

  另一方面,以开放促改革,学习借鉴港澳和国际先进地区经验,加强社会诚信、知识产权、行业自律等建设,增强大湾区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建设文化湾区,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

  接下来,广东将促进双向投资,加大对港澳服务领域开放力度,放宽企业注册、股份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限制,增强对港澳资本的吸引力。

  同时,推动贸易便利化,以开放倒逼通关模式、资格标准等改革,提升效率,联合港澳发展海空联运中转业务,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

  完善公共配套▶▷完善对接港澳的公共配套服务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接下来,广东如何促进港澳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廖京山:广东毗邻港澳,有条件近距离观察学习港澳成熟社会管理经验,加强和提升我省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1小时优质生活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共同家园,促进“民心相通”。为此,广东要以中华文化、岭南文化为枢纽,加强社会交流融合,促进湾区文化生活融合,培育“粤港澳大湾区人”共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品牌。

  广东还要借鉴港澳在经济、社会管理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先进标准、技术规范,通过规划打造青年创新平台,完善对接港澳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采取“就高不就低”的标准模式,提升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为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政策措施,增强港澳同胞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广东将积极回应港澳居民诉求,研究推动出台一批我省支持港澳居民发展的“地方粮票”,推动与港澳在教育、医疗、居住、环保等政策“软联通”。

  加强沟通协商▶▷发挥粤港澳合作机制作用构建协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要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广东将如何构建与港澳协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廖京山:我们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合作机制作用,携手港澳加强沟通协商,着力构建与港澳协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一是机制协同。发挥好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快建立三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沟通协商机制,特别是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布局、重大政策出台等方面进行深入协商、全面对接,达成一致意见,有序推动落实。

  二是产业协同。依托“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发挥粤港澳三地科研资源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CEPA框架下加快推进与港澳优势服务业协同发展,强化对广东产业的港澳“在地”服务,也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港澳服务业到广东“落地”服务,带动广东第三产业发展。

  三是政策协同。推动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广东率先落地见效,细化办理流程指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及时解决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港澳社会诉求,积极回应港澳社会关切,认真研究一批我省支持港澳居民发展的“大湾区政策”,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居住、环保等方面,率先改革创新,主动向港澳“单边开放”,推动有关政策“软联通”,更好惠及广大民众。

  四是营商环境协同。利用好外商投资政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携手港澳搭建大湾区投资合作平台,把更多高水平项目引进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作用,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新优势,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最具国际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五是人才资源协同。加强人才政策协同,瞄准全球高端人才群体,突出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领域,着力解决跨境工作许可及签注安排,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发挥湾区综合竞争力与吸引力,共同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要素集聚,为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六是生态保护协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与港澳生态环保合作,以最严标准确保供港、供澳水质安全,优化临近海域水环境保护,提升大湾区空气质素,携手共建美丽大湾区。

  全媒体记者 昌道励

编辑:梁惠敏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