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18)》发布

2019-03-20 09:11 来源:南方网 全媒体记者 李鹏程 陈思勤

  3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与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发布了《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18)》(下称《指数报告》)。这是关于2018年广州创新能力的调研成果。其中包括了截至2017年末,广州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历史变化情况。

  《指数报告》以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创新链上的主要节点为依据,构建了创新指数的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共设有20个二级基础指标,用于精细考察城市的创新能力。

  《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7年,广州创新指数从100分增长到217.48分(以2010年得分为基础分),年均增长11.7%。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广州进一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杰地灵的羊城,海内外智慧在此处交汇碰撞,擦出了无数的创新火花。从作为近代管窥世界大势的前沿阵地,再到如今共建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始终注重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近年广州的创新之势,我们可以在《指数报告》里一探究竟。

  创新资源

  快速集聚

  入户政策为人才“开绿灯”

  3月14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公布了《广州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其中明确,广州将对研发投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给予最低10万元,最高2000万元的奖励性补助。

  “这项政策将激励我们企业强化原始创新。”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葛啸虎在政策出炉的当天,就研读了官方文件。他所在的生物医药行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

  这项补助政策,是广州不断优化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最新举措。《方案》提到,政策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助力广州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即R&D)达到3%。

  所谓“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反映的是区域研发资金投入的强度,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考察区域总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创新指数中“创新资源”下属的重要二级指标。

  《指数报告》指出,广州的该项数据已由2010年的1.79%升至2017年的2.48%。可见广州对于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有了大幅提升。

  尽管如此,广州作为经济总量长年稳居全国前列的城市,其研发投入强度却低于2017年广东省研发投入强度2.61%的水平,更低于同年北京的5.64%、上海的3.93%。这反映出广州在创新投入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经济转型升级依然面临挑战。

  看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广州市政府近年来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有较大提高。2017年,广州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同比增长了2.02个百分点。今年,广州计划改革财政科技经费配置和使用方式,优化调整投入结构和方式,以前期资助方式支持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经费大幅增加。

  在政府的引导下,广州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强度也在增大。《指数报告》提到,广州创新人力资源密度的相关指标得分较高,整体拉升了创新资源水平。

  据分析,这与广州近年实施的人才入户政策(包括学历教育人才及技能人才)有较强的关联性。例如今年1月,广州市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广州市新一轮迁入户政策体系,其中规定了学历类人才入户年龄限制可放宽5岁。《指数报告》认为,入户政策变化使得创新人力资源丰富,反映了广州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化人口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较为直观的体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的增加。随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广州吸引并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指数报告》评价是,这对于提高广州市研发人力资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创新

  能力提升

  2020年高新企业研发投入要达400亿元

  在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摆放着一台从南北极科考归来的质谱仪。2017年,它跟随“雪龙号”科考船,带回大量宝贵科研数据,这台自主研制的设备,为国内科研节省了65万美元/台的进口费开支,同时首创重大科学仪器远销欧美等地的纪录。

  这台被誉为“中国人自己的质谱仪”,其诞生过程离不开企业的不断创新。《指数报告》中的“企业创新”指标,由企业的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对企业经济结构的影响等方面构成。2017年,“企业创新”是相比上年增长最明显的一个指标。

  一般而言,在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代表了该企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例如,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设立中央研究院,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了更多的投入,并将相关技术应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更广泛领域。

  《指数报告》指出,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从2010年的4.90%,大幅提升至2017年的38.38%。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则源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企业内部,R&D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重反映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广州的这项数据已由2010年的0.87%升至2017年的1.43%。目前,这一数据依旧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广州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此,2018年5月,广州出台了《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方案(2018—2020年)》。该文件在总体目标中提到,要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总额达到400亿元,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4%以上。

  围绕“企业创新”,《指数报告》还谈到,广州正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以服务业为例,2017年广州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是65.96%。这反映了广州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的较大成效。现代服务业是广州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领头羊,“广州服务”也成为这座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创新绩效

  显著增长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居全国第三

  当前,广州正在着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创新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与此同时,广州技术交易、技术转移的动力和活力也在不断加强。2018年,广州地区技术交易额689.91亿元,同比增长96.7%;技术合同登记份数、成交额、技术交易额均居广东省首位。

  “广州正处于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的最好历史阶段。”3月13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巡视员李江在2019广州市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提到,广州的科技创新主体正在不断壮大,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1919家,增加到了2018年的11746家,总量及增量均居全国第三。

  《指数报告》认为,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密集程度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历史时期。随着《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方案(2018—2020年)》《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颁布和实施,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未来几年仍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影响创新指数的4个一级指标中,“创新绩效”得分最高。该指标是评价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参考。其中,专利产出是全社会创新的直接体现。

  2017年,广州调整了政策导向,引导高质量专利产出,并出台了《广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广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两个纲领性文件。

  同一年,广州市发明专利申请量、PCT专利申请量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利创造提质增量,并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增速领先、排名进位”的总体目标。

  创新带来的经济社会收益,不仅有其正面影响,同样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损耗。如何控制并减少这种损耗,就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集约化水平。《指数报告》提及,广州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率”是20个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

  近年来,随着广州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GDP能耗也逐渐下降。广州万元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能效提高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大幅下降。

  创新环境

  深入优化

  在孵企业(团队)数量超1.1万个

  作为屹立珠江之畔的千年商都,广州是五湖四海宾客驻足交易的重镇。一杯花茶、一盘虾饺即可为商贸合作营造出温馨雅致的环境氛围。时至今日,外部环境依然是人文活动的重要影响因子。人们在进行创新实践时,外部环境涵盖了社会创新氛围、社会公共创新资源设施等诸多方面。

  今年1月份,自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组建以来,局长王桂林时常被人问起:“科学技术局主要开展什么工作?”后来,王桂林出席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论坛时,公开给出了答案:“科学技术局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做好服务。”言下之意,就是为广州的城市创新,打造良好的环境。

  位于“创新链”两端,科技和产业成为支撑城市腾飞的重要力量。在王桂林看来,衔接创新链两端的介质,正是将科技付诸产业实践的平台载体,即孵化器。《指数报告》谈到,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反映了区域在促进创业与创新中的努力与成效。创新指数显示,广州的孵化体系建设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了给企业或个人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场所,近年来,广州高度重视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部署推进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建设,着力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市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35家(国家级26家、国家级培育单位41家),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A类评级;众创空间206家(国家级53家);孵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团队)超过1.1万个。

  搭好了舞台,广州还会为台上演绎创新奇迹的工作者们“遮风挡雨”。《指数报告》结合广州发展现状谈到,广州提出打造“风险投资之都”,将其作为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无论从融资规模还是机构数量上来看广州都具有领先优势,股权投资、私募股权已成为广州“第五大支柱产业”。

  企业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金融则是支持企业创新成长的“血液”。据统计,2016年、2017年广州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499.47亿元、848.13亿元。广州通过各类金融创新举措,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相关

  广州各区创新 发展各有侧重

  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共促全市科技创新健康稳步发展

  《指数报告》同时对广州各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由于广州各区经济、政策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科技创新的侧重点及发展方向也有所差异;但各区凭借自身优势,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共同促进了广州科技创新的健康稳步发展。

  黄埔区的创新水平综合得分居11区首位。10项指标中有4项指标在11区排名第一。这说明该区高度重视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源储备,创新环境优越。不过,黄埔区“专利产出”指标相对表现较差,虽然黄埔区发明专利申请量总量较高,但增速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创新产出水平,稳定创新发展趋势。

  天河区创新企业量质齐升。2017年,天河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83家,成为全市年度唯一高企增量超1000家的城区。同时,天河区拥有优越的创新环境。然而,天河区专利产出排名最末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在11区中唯一出现负增长,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重得分靠后。《指数报告》建议,该区应重视知识产出效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越秀区创新发展势头迅猛。2017年,越秀区紧抓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的核心任务,全区创新综合实力有效提升,综合创新排名跃居第三位。越秀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投入,企业研发投入力度领先各区。但是,越秀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相关指标排名末位,这说明该区应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南沙区专利产出表现突出。该区专利产出指标得分为100分,远超其他各区得分。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全区体现出良好的创新发展态势。南沙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财政科技支出得分均排名靠后。《指数报告》认为,该区应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研发经费,优化孵化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双创”环境。

  海珠区创新绩效作用明显。该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明显。然而,海珠区企业和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均排名末位。下一步,该区应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番禺区科技产出快速提升。番禺区整体创新水平表现稳中求进,科技创新产出指标表现突出,专利授权量和高企数量增长率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番禺区各项指标得分平均,较为稳定,但无突出表现。《指数报告》评价,该区应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优化提升“双创”环境,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花都区科技投入强度较高。该区财政科技支出指标得分排名第二位,财政科技投入占比达到9.77%,增幅115.4%,位于全市首位。花都区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专利产出不够突出。该区接下来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知识产出水平。

  白云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强度具有一定优势。该区政府重视提升科技创新投入,财政科技支出增速达88.79%,全市排名第二位。白云区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排名第8位,应着重优化提升“双创”环境,提高创新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

  荔湾区创新绩效指标具有一定优势,其余得分均低于市平均水平。尤其是企业研发和研发人员数量排名靠后。下一步,该区应注重提高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增城区专利产出指标具有显著优势。虽然专利申请总量远不及黄埔、天河等科技领先地区,但增城区专利申请发展速度迅猛。该区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速达到105.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6个百分点,增速排在全市各区的首位。除此之外,该区其他创新指标表现一般。《指数报告》建议,该区应着重优化提升“双创”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从化区综合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高。2017年,从化区各项指标得分排名较为靠后。《指数报告》指出,从化市科技创新工作应继续以广州市“1+9”创新驱动系列政策及创新驱动考核指标作为工作指引,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全媒体记者 李鹏程 陈思勤

编辑:王泽琦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