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梅州:打造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宜”城市

2019-08-02 10:25 来源:南方日报 全媒体记者 汪思婷

  梅州机场共开通至广州、深圳、香港、珠海四条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航线;往返大湾区航班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50%以上;怡亚通“38000惠民富农乡村战略”首站落户梅州;梅州蔬果从地头采摘运到香港市场,整个过程仅需12个小时……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范围的梅州,立足当地优势长处、资源禀赋,正举全市之力主动融入服务大湾区建设,切实担负起大湾区建设的梅州责任,贡献梅州力量。

  善弈者谋势。8月1日,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了《梅州市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梅州要主动作为,尽梅州所能,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人文圈”,在交通、产业、民生、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紧密“接轨”大湾区,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弯道超车。

  布局交通圈

  “铁公机”三管齐下 加大力度拉近时空距离

  今年7月下旬,“梅州—深圳”航班每周加密5班,基本达到每天2班;10月底,梅州机场将优化“南宁—珠海—梅州”航线为“重庆—梅州—珠海”航线,并将106座E190机型更换为180座的A320机型执飞。

  “梅州机场以拉近梅州与大湾区城市时空距离为抓手,不断加密至大湾区城市的航线航班,更换航线机型,优化航线时刻,努力搭建梅州与大湾区城市之间便捷的空中桥梁。”梅州机场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段冬生说。

  一条航线就是一条经济带,《意见》指出,拓展加密梅州机场到香港、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的航线航班,加快梅州机场迁建和五华通用机场建设,进一步优化提升梅州通向大湾区的快速大通道。

  通则天涯即咫尺,不通则咫尺变天涯。梅州深刻意识到交通发展对融入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性,除了拓展航线,加快高铁建设、完善出海高速公路均列入《意见》,坚持铁路、公路、机场“铁公机”三管齐下,加大力度构建融入大湾区交通网络。

  走进丰顺县建桥镇,眼前的梅汕高铁建桥站主体结构完成,施工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装修项目。目前,梅州正全力推进梅汕高铁建设,确保年内建成通车。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意见》指出,还将加快梅州西至龙川西高铁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动工建设先行工程,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全省2小时经济生活圈”,规划建设梅州到汕尾城际轨道。在高速方面,则要加快建成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五华至陆河段(梅州段);谋划建设五华至惠东等连接珠三角的高速大通道。

  从“高速时代”到“航空时代”再到“高铁时代”,梅州交通运输总体上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跨越。特别是在当前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梅州与大湾区城市的交通连接正在加速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涌动,将给梅州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怡亚通“38000惠民富农乡村战略”首站落户梅州是一个真实写照。

  今年5月28日,怡亚通在梅州启动“38000惠民富农战略”,将在梅州通航、通高铁基础上,打通覆盖全国38000个乡镇的双向流通商品通路,真正实现三通。同时帮助梅州融入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和全球产业链,完善梅州产业网、创新网和商业网,“三网三通”助力梅州融入大湾区。

  为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物流合作,梅州引进珠三角怡亚通等大型物流企业,加快松棚铁路货场(广铁物流园)建设。借助深圳、广州等港口,探索共建“无水港”,积极推进与深圳盐田港国际大型港口合作,建设梅州国际陆港,打通铁海联运通道。

  打造生活圈

  厚植优势 建设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大农场

  在香港一家名为“家农”的蔬果售卖店,新鲜蔬果琳琅满目,这些蔬果大部分来自梅州。家农蔬果在香港共有98间专卖店,每天销售蔬果约580吨,营业额达260万港元。

  这家蔬果专卖店的创始人正是来自梅州丰顺的简利珍,该品牌公司有合作基地30家,位于梅州五华的超顺集团是其中之一。“超顺所产的农产品品质高,口碑好,得益于梅州的好山好水,种出‘有菜味’的蔬菜。”简利珍说,梅州菜在香港市场反响不错。

  “如今湾区建设如火如荼,这是梅州打造成为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的重大机遇,我们用好生态优势,将产业引进来,让产品走出去。”超顺集团董事长张文超说,目前已与香港、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地区的大型果蔬连锁直营店、餐饮企业等建立长期供销合作关系。

  梅州是长寿之都,目前蕉岭和大埔县被评为“世界长寿乡”,好生态孕育好产品。以生态为基,梅州打造了“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建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

  今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回乡到市蕉华管理区考察长寿大健康产业。他表示,家乡生态环境好,富硒水土资源丰富,是培育发展长寿大健康产业的宝地,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

  粤港澳大湾区所需,粤东西北地区所能。

  梅州立足构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当好绿色发展引领者,不断厚植绿色优势,共建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新兴产业:

  ——打造湾区最美“后花园”:以“创文”为总抓手,深入开展“两美”行动,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生态环境。

  ——建设湾区生态“康养地”:打响“长寿之乡”品牌,积极申请认证“世界长寿之都”,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和中医药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一批中医与生态高度融合的康养产业集群。

  ——打造湾区特色“体验场”:以旅游、创业创新为抓手,大规模实施“人要进来”工程,让大湾区各类人群到梅州体验生产生活生态,参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促进苏区红色文化、客家传统文化、梅州足球体育、生态健康长寿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市场消费。

  ——建设湾区后方“大农场”:以供港澳标准为质量标杆,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等优势农产品,确保供港澳农产品质量安全。

  谋划经济圈

  提升产业发展平台 拓展产业合作模式

  近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其中提到,我省将重点抓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对此,梅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正视差距中振奋精神,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探索走出梅州山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

  梅州紧随其后,按照“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根据当地实际,发挥梅州所长所能,拟定了《意见》,为更好地融入大湾区指明了方向。

  美好蓝图鼓舞人心,战略部署催人奋进。

  “我们将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实施人才工程项目、引入湾区创投服务等行动,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吸引大湾区创新资源汇聚。在产业分工和产业重点上对标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梅州市科技局局长涂礼俊说。

  主动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需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篇文章。

  梅州是大湾区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农产品供应地、劳务输出地和产业承接地;而粤港澳地区也是梅州引进资金、技术、产业的主要来源地,是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去年11月5日,五华县与珠海横琴跨境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跨境说粤东总部项目基地落户五华;今年2月,海关总署正式启动梅州综合保税区联审程序;今年7月15日,梅州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两个自贸区签署协同发展协议……梅州逐渐成为吸引“凤凰”落户的“金窝窝”。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机遇当前,梅州以交通对接为先导,以产业承接为重点,积极承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梯度转移,《意见》指出,梅州不仅要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平台,也要开展产业精准合作。

  以开放促改革,梅州加速前行。下一步,梅州将扎实推进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等平台建设;优化10个省级产业园区,优先保障产业承接用地;加快梅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工作,促进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创建一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面向未来,以梅州所长,服务大湾区所需。

  梅州将继续围绕“5311”绿色产业体系,对接大湾区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转移需求,拓展“企业总部在大湾区,生产基地在梅州”“研发孵化在大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州”“生产基地在梅州,消费市场在大湾区”的产业合作模式,在互联网、电子信息、机电加工产业方面加强与大湾区合作。

  融合人文圈

  加强交流合作 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

  今年4月19日下午,一句句“我爱我国家”“我爱梅州”的语句响彻梅州市世界客商中心。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主席梁亮胜组织约1000人的香港梅州社团总会交流团来梅州进行“寻找家乡故事·千人梅州访问团”考察活动,进一步深化港梅两地交流合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梅港情深,由来以久。

  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批客家人从这里出发“下南洋”谋生。文化是维系感情的纽带,保护、传承好侨乡文化,客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对家乡的感情也会一代传一代,年轻一代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才会记住家乡。他们对家乡梅州的情谊,为梅州融入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利用乡情亲情、乡缘、血缘、业缘,把海外的企业、人员引进来。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我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后方,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更好的活力。”梅州市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邓锐说,引导港澳同胞增强对大湾区建设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

  《意见》指出,共建人文湾区,梅州要发挥侨乡优势,加强港澳青年交流,组织港澳青年回乡考察、投资创业,积极组织“寻找家乡的故事”“薪火力量·客都行”等主题活动,打造客商客侨回乡交流基地,引导港澳客二代、客三代更加认同祖国、参与祖国建设、服务祖国建设大局。

  今年2月,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大力支持下,“梅州市大埔县学校专业团队发展计划”启动,随即双方积极开展各项交流活动。大埔县教育局局长郭宣文表示,今后将利用香港先进教育理念对学校进行研讨,指出学校特色发展存在瓶颈问题,制订改进计划,并推进“强师工程”“名师工程”,选派优秀校长、教学骨干到大湾区交流学习培训。

  梅州要推进民生领域交流合作,融合湾区“人文圈”,还需在教育、医疗两大方面着手。

  《意见》提出,将加强梅州与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层面的共建交流,争取大湾区大学院校在梅州设立校区或分校,探索与大湾区中小学、幼儿园缔结“姊妹”学校、“姊妹”园”。

  同时,扩大医疗结对帮扶模式,推动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大湾区医院与梅州组建更多紧密型医联体,开展临床教学、会诊、学术讲座、送医送药下乡等交流活动。

  对话

  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宋献中:

  梅州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股重要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为响彻广东大地的高频词,梅州抓住重大机遇,高起点规划发展,拟定了《意见》,推动梅州融入大湾区建设。立足生态发展区,梅州主动对接,在融入发展的过程中,梅州仍面临不少难题,如何形成区域竞争与合作新优势、新动力?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宋献中。

  记者:您如何解读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刚审议的《意见》?

  宋献中:这份《意见》体现了梅州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找到对接点,找准发力点,立足优势,积极主动对接、参与、融入大湾区的发展。我主要有四点看法:

  第一,梅州拟定的《意见》,体现了梅州对融入大湾区的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的。我觉得要把自己真正融入进去,首先观念上要到位,梅州做到了。

  第二,《意见》与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有对接性,承上启下工作做得好。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部署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最新工作,其中提到“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依托,大力推动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要接入湾区大市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梅州被划入“一区”,定位为生态发展区。那么,梅州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股重要力量。《意见》提到的交通布局、产业规划、人文湾区建设等,都体现了梅州的作为。根据当地的优势,直面短板找不足,通过《意见》的部署,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

  第三,梅州作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长寿之乡,特别是生态方面优势突出。《意见》提到梅州要“打造融入大湾区建设的‘三宜’城市”,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助力梅州成为大湾区最美“后花园”,实际上就是主动对接大湾区建设的内容。

  第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意见》提到了不少且很具体的产业内容,说明梅州对融入大湾区发展有很强的意识,做了充足的调研和准备,认识到自身优势,并懂得如何进行转换。总体来说,整个《意见》立足梅州当地实际,主动作为,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担当。

  记者:服务融入大湾区,您认为梅州的挑战何在,突破口在哪?

  宋献中:梅州作为山区城市,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换言之怎么让大家更加了解梅州的优势,这些对于梅州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梅州要做好“后花园”,不是简单把房子修好、花园建好,就是“后花园”,还要充分把梅州文化、生态、侨乡等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涉及方方面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梅州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支撑者和受惠者。大湾区的规划发展没有忘记梅州,在大湾区的空间布局上,专门强调了大湾区的辐射作用。因此,处于粤东北的梅州要抢抓机遇。

  突破口有两个,第一是梅州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梅州是处于闽粤赣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起到了中间地带的辐射作用。通过梅州,将广东、福建、江西连接起来,同时也促进了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

  第二是梅州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效益。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到的“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五大战略定位,梅州有很好的机遇,利用自身绿色资源优势,立足生态功能区,归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的定位。

编辑:廖晨星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