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惠州:政策优化加速创新留住人才仍是关键

2019-08-26 09:13 来源:南方网 全媒体记者 刘光明宝

  今年以来,惠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政策陆续修订,涉及孵化育成体系、孵化器认定管理、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国家自创区、专利工作等领域。总体来看,增加了扶持的方式,加大了一些奖补的力度,使之更加符合惠州的实际需要。

  无疑,新的政策将跟上惠州创新发展的节奏,为其提供更强的政策保障。但另一方面,随着深圳等周边城市的发展速度加快,对惠州的虹吸效应愈加明显。能否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成为惠州发展一流产业,进而建设成国内一流城市的关键因素。

  政策修订升级保障持续创新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支撑性政策起着保障和激励创新的作用,因此各地会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来绘就创新“路线图”。

  2015年初,《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印发实施。它作为一份纲领性的意见,成为惠州“1+6+N”创新政策体系中的“1”。随后,作为“6”的“六大行动”的实施方案和作为“N”的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印发,包括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科技创新券后补助、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扶持、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管理、促进股权投资业发展等多个领域。

  如今,这些政策大多过了适用期限,且经过几年的推进,各领域的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其进行修订很有必要。

  比如,去年底印发的《关于促进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的意见》,相比以往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及面积的重视,该意见更加注重孵化育成体系的发展质量,着重将其引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以前,惠州孵化器只要评上国家级或省级,就可获得相应的奖励。但从事实上来看,其中一部分可能运营情况一般。针对这种情况,该《意见》加强了对孵化器运营的考核与奖励,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和市级孵化器(含培育单位)评价结果为A档的,分别给予40万、30万、20万元运营补助。这样一来,可以引导孵化器不仅重视早期的评级,而且重视后期的运营,最终有利于入孵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

  除此以外,今年以来惠州陆续印发了《惠州市加快推进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惠州市科学技术局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修订)》《惠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另外,有关专利工作的操作规程也进行了修订,并已公示征求意见结果。

  这些政策删除了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关的新内容。可以预见,这些政策系统性地进行修订和升级,将保障惠州的创新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虹吸效应致人才流失现象亟待破解

  从纵向比较来看,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惠州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各类创新平台和人才越来越多,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2013、2014年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162家、183家。2015、2016、2017、2018年分别是255家、466家、794家、1105家。显然,从2015年开始,高新技术企业呈大幅增长的趋势,最高时达到82%的增速,而2015年正好是惠州开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间点。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八大举措”里面,除了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及入孵企业、工业技改、创新团队等方面,惠州近几年都有较快的发展。这里面既有全国、全省的创新导向在起作用,也与惠州自身的创新政策引导,以及创新主体的努力有关。

  但如果横向比较,惠州与周边的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2018年惠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105家,同期的广州和深圳分别为将近1.2万家和约1.4万家,佛山和东莞分别为3949家、5791家,与惠州GDP总量相近的珠海和中山分别为2041家、2380家,江门有1241家。

  总体来看,2018年珠三角9市的“八大举措”统计中,总共45项指标惠州市共有14项排名第7,是惠州在这项统计中排名最集中的位次。由此可见,和周边城市的差距还是十分明显。

  尽管如此,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惠州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打下一个较扎实的基础,创新体系搭建起来了,创新生态逐渐丰富,具备了朝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接下来要在这个基础之上,按照政策框架形成的路线图加速集聚创新要素,使整个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加速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制约下一阶段创新发展的关键短板。

  在多个场合,笔者询问过惠州企业界人士,当前企业发展碰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有很多人根本不需要思考,直接明了地说是人才问题。具体有什么问题呢?人才难招,招过来难留。

  这其实是惠州的老问题,因为它缺乏高校和大院大所这样的人才“蓄水池”,无法系统性地输送大量人才。当前,各地创新发展竞争激烈,惠州也喊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口号。而任何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惠州人才问题在当前的紧迫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仅以一流产业为例,惠州提出要打造“2+1”产业集群,即培育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如果没有大量的覆盖各梯队的专业人才,无法支撑这一产业体系迈向一流。

  从周边城市发展来看,深圳最近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任和使命,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多的活力。靠近深圳的惠州,多年来借助深圳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来发展,这并没有错。但还要看到,深圳对惠州也有虹吸效应。

  多位企业家谈到,有些人才好不容易从深圳招过来,由于发展前景、发展机遇、服务配套等多方面原因,工作不了几年还是回到了深圳发展。也有些人才虽不是从深圳招的,在惠州工作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往深圳跑了,很多企业为此苦恼。

  惠州应该好好考虑,要实现下一阶段的创新大发展,迈向国内一流城市,要怎样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各梯队人才来惠创业就业?

  全媒体记者 刘光明宝

编辑:王泽琦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