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红光村 | 南药桑田青复青 村焕新颜不复贫

2021-01-13 17:42 来源:南方网 唐子湉

  从2016年开始,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帮扶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红光村脱贫攻坚工作;同年,原丝纺集团(2019年与广新控股集团重组)与英德市浛洸镇镇南村开展结对帮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指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承星履草书答卷,脱贫攻坚显担当。4年间,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因人所需,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菜单”,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等各项指标,稳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通过危房改造、助学送温暖、产业扶贫等措施,红光村、镇南村的村民们感受到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两村已全面实现脱贫。

  村里来了扶贫队 村庄旧貌换新颜

  沿着公路驶过肇庆怀集县西南诸峰,来到依山而建的红光村,这里绿水绕田,峦峰叠嶂。蜿蜒在稻田间的敞亮村道,是村民闲少弟放牛的必经之路。

  4年前,扶贫工作队开展因户施策产业扶贫,向她家发放了2头牛,如今,母牛已经生下了3头牛仔。“今年这些牛仔就能出栏了,希望卖个好价钱。”闲少弟笑着说。

  2016年起,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结对帮扶红光村脱贫攻坚工作。自打村里来了扶贫队,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

  ——硬底化道路铺开了,田间修建了水利设施,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民们回家的道路。

  ——29户危房完成了改造,贫困户从低矮破小的危房搬进了敞亮的新居。

  ——广新文体广场、红光村卫生站、红光村小学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党群服务中心建起来了,党员活动室、党建阅览室丰富了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党的旗帜在脱贫攻坚阵地上高高飘扬。

  扶贫先扶智,广新控股集团还通过多重形式实施教育扶贫。连续4年在红光村开展助学活动,资助261人次,共发助学金23.5万元和价值9.7万元的学习用品。组织高校到小学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助学;组织广州市部分小学与红光小学开展联谊活动;组织社会企业为红光小学捐赠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办公台凳、校园音箱和助学金,为帮扶村小学开展助学和改善教育设施。

  说起红光村的变化,闲少弟记忆犹新:“以前,我们家门口都是泥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很难走。现在,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出行方便多了,孩子们上学放学也不用愁了。”

  引产业“造血”扶贫 四年坚守获佳绩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驻村第一书记莫威秋对红光村的第一印象。红光村地处偏远山区,山多地少,可利用自然资源少,经济发展落后。莫威秋决心要因地制宜引进脱贫产业,为红光村拔除贫根。

  肇庆是珠三角森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市,红光村所在的山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2019年初,为了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莫威秋推动引进了广东省大南药林下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在红光村发展产业园基地,通过土地流转5000亩山地,发展大南药产业园基地。项目总投资31.5亿元,主要发展以石斛为主的南药林下立体式经济种植开发。此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长效农业特色产业,建立怀集县扶贫车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该项目种植石斛、岗梅、巴戟、阳春砂、大黄藤达到2600亩,为周边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希望引导帮扶对象通过自身劳动增加收入,实现‘造血’扶贫。现在基地日常用工需求在50人左右,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事种植、除草、施肥、管道铺设等工作。我们推荐了5名贫困户到基地就业,人均月工资超过2800元。”莫威秋说,基地全面建设完成后,预计日常用工需求会在80人左右,最高可达200人,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贫困家庭带来稳定收入。

  红光村列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26人,广新控股集团经过3年多的帮扶,投入资金516.98万元和财政投入275万元开展贫困户“八有”项目帮扶,到2019年12月,红光村贫困户67户226人全部实现脱贫。

  今年已是莫威秋驻村的第四个年头,扶贫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连续4年考核优秀。广新控股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荣获“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集体”称号,集团驻村第一书记莫威秋荣获“广东省2016—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现代化蚕桑种养创造就业增收入

  时值盛夏,在恒温恒湿的蚕房里,胖嘟嘟的蚕宝宝争相扑在桑叶上,或徐徐蠕动,或立起脖子探出头来,沙沙沙作响。这是位于清远市英德市浛洸镇南部镇南村的蚕桑养殖基地,一台台机器在轰隆隆地有序运转,大片桑叶在洗桑池里翻滚,被挤上传送带进入下一个池子里继续翻滚。

  “春蚕食叶响回廊”,传统的蚕桑养殖产业化程度较低,机械普及率不高,华南地区潮湿炎热的气候对蚕种、茧丝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不高。镇南村通过引进现代化器械,突破了自然条件对蚕桑养殖的限制。

  这一切缘于2016年,原丝纺集团与英德市浛洸镇镇南村开展精准结对帮扶。依托原丝纺集团的蚕桑产业产学研销的良好基础,扶贫工作队确立了“发展蚕桑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的目标,在镇南村建设以产业园为核心的蚕业扶贫产业基地。

  这是英德市最大的原原种茧、原种茧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蚕房、150亩机械化管理连片桑园,为镇南村打开了现代化桑蚕养殖的大门。基地配备现代化养殖器械、流水线式洗桑晾桑室、200平方米储桑冷库等,每年可生产原原种蚕茧8500公斤、原种蚕茧1.4万公斤,年销售额可达300万元。

  “李阿姨今年想增加种养蚕桑的规模,要提前邀请专家过来指导,科学种养提高收入。”镇南村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钟锡朝在入户笔记中,记录着参与蚕桑种养的贫困户情况。令他倍感欣慰的是,桑蚕种养基地不仅调动了村民的种养积极性,还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

  全面投产后,基地面向农户提供固定岗位18个、临时性岗位15—20个,与40多户农户签订桑叶采购协议,可解决约73户农户就业问题,每年可带动农户工资性收入约172万元,逐步实现“生产优质蚕茧、带动当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一村一品,打造品牌效应”的目标。

  截至2020年4月,镇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289人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达到“八有”标准,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万元,超过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8266元),各项指标均达到退出相对贫困村标准。

  “每一个数字的增长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大家可以紧跟扶贫工作队的步伐,一步一脚印,稳步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钟锡朝说。

  ■数读

  红光村

  ●村辖12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826户4160多人,耕地面积4248亩,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226人。

  ●广新控股集团的帮扶投入资金516.98万元和财政投入275万元开展贫困户“八有”项目帮扶。到2019年12月,红光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万元,全村脱贫率达到100%。

  镇南村

  ●下辖55个村小组,共1547户6480人,耕地面积约1.6万亩,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贫困人口289人。

  ●截至2020年4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达到“八有”标准,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万元,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5.03%下降到0%。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编辑:李胜美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