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关注 重点活动 云上展馆 现场直击 重点推介 深度报道 政策扶持 媒体聚焦

东莞:积极发挥双创活力 提升科技创新

2021-07-09 16:07 来源:南方网

  近年来,东莞市积极推动全市发挥双创活力,提升科技创新,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出台各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发挥东莞产业特色,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之下,推进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等多种业态发展。

  推进东莞市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长安镇、常平镇为东莞市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分别获得广东省第一、二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称号,在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东莞市长安镇立足制造业,对接创新创业,打造产能孵化的两种模式。一方面,打造以扩张产能孵化创新创业新模式。行业龙头企业的快速扩张,不仅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孵化培育创新创业的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长安镇积极扶持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力做好企业服务工作,促进以步步高OPPO、vivo为核心的通信企业快速扩张。另一方面,打造以闲置产能孵化创新创业新模式。长安大力整合五金模具、饰品产业等闲置产能,构建与创新创业资源的对接机制,有效转化闲置产能生产力。近年来,长安镇积极推进企业由传统模具制造向模具企业运营服务平台转型,通过组建“联合工厂”实现对402家中小模具企业的集聚孵化发展,使中小企业共享资金、信息、管理、技术等服务,构建了模具全产业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东莞市常平镇双创基地建设主要以打造常平国际创新港为示范镇建设工作的主抓手,通过引进一批创新孵化载体,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镇”建设。孵化机构方面,截止目前,创新港已引进绿圃国际空间站、车库咖啡等9个创新孵化载体,孵化场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推动创新港入驻孵化机构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绿圃国际空间站获得东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评定C类、市级众创空间(四众平台--众创平台)、广东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

  2020年底,东莞市松山湖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推动创新创业方面东莞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2019年松山湖启动产业云项目,支持龙头企业积极“上云用云”,提升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截至今年6月中旬,共拨付扶持资金4248万元,完成了76家企业上云审核,打造了3家标杆企业(正业科技、佳禾智能、生益科技);完善政策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今年制定出台了《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入驻管理及扶持办法》,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经费,在新入驻租金、生产厂房租金、创新创业启动资金、使用共享仪器设备、举办活动经费、人才住房租金等方面,对入驻企业给予补贴资助,全力构建培育扶持体系、促进创业创富。目前,松山湖拥有众创空间21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组建天使基金,完善孵化融资体系。为及时解决松山湖功能区范围内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今年组建了基金总规模10亿元的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进一步鼓励和促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松山湖创新创业,助推松山湖功能区培育、孵化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目前,松山湖拥有孵化器培育单位4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14家,孵化场地面积共约116万平方米,累计在孵企业1505家。

  从打造“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苗圃梯次培育主线出发,全力推动双创工作

  东莞市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按照链条化、资源化、金融化、专业化要求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实现孵化载体的量质齐升。截至2020底,东莞市已建成众创空间73家,使用面积14.97万平方米;建成孵化器118家,孵化面积207.77万平方米,发展势头较为良好。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24家,省级众创空间35家;国家级孵化器25家,省级孵化器42家;引导孵化育成体系创业带动就业。市镇联动支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引导载体对落地科技型初创企业、项目、团队给予免租降租,提供低成本空间环境进行培育;推动东莞市孵化器在孵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超5.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达到3.9万人;东莞市众创空间创业团队数量超过1000个,创业团队人员数量超过3700人;引导孵化育成体系不断提升总体投融资实力。引导孵化载体、第三方机构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提供专业孵化服务、金融资源对接环境,为科技创新企业梯队发展做好储备。东莞市孵化器孵化基金总额约16.6亿元;累计获得投融资的企业数量超过890家,在孵企业累计获得风险投资额超过30亿元;东莞市众创空间累计获得投融资的创业团队数量超过230个,创业团队累计获得投融资总额超过2亿元;引导载体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支撑实体经济发展。东莞市孵化载体专业领域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领域,与当地产业导向关联紧密,培育出了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一批新业态。孵化器作为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源头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在孵企业当年申请知识产权超过5000项、在孵企业当年知识产权授权超过3000项。在孵企业产业带动能力较强,在孵企业收入达215.52亿元,吸纳就业人员6.43万人,为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积极活跃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近年来,东莞市积极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院士峰会等国家级双创活动,举办“珠江天使杯”新材料行业赛东莞赛区等省级双创赛事,以及赢在东莞创新创业大赛、种子计划大赛等市级双创赛事和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2017-2020年,东莞市孵化载体共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近7000场次,吸引了一批来自美国、英国、香港、台湾和国内其他地区的项目落地,一批在孵企业获得国赛、省赛各类奖项,有效激发和活跃了创新创业氛围。

  强抓教育,强化就业创业原动力

  目前,全市有普通本科院校5所,在校生10.2万人;高职院校4所,在校生3.3万人;中职学校27所(含7所技工院校),在校生8.4万人,公办12所、民办15所,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7所。全市职业院校共开设200多个专业,基本覆盖东莞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2020年,东莞市中职毕业生共有18202人(不含技工院校),升学就业率达99.49%,成功升学就业的共18110人,升学就业率达99.49%,直接就业学生中对口就业人数8314人,对口就业率达82.97%。2019年起,东莞市组织中职学生参加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19年获得了1项银奖,3项铜奖,4项优胜奖,2020年获得了10项铜奖,今年推荐了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等10个作品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复赛。成立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各职业院校都要求设立培训就业处,负责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实训实习、推荐就业等工作,并积极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机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培训就业处主任是直接责任人。

  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宽厚文化素养及熟练技术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东莞市中职学校把职业素养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宣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业事迹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积极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安排有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有计划地组织本校毕业生进行政策、技巧、心理、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省和东莞市的就业创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掌握实现就业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做好迎接社会工作挑战的心理准备。

  此外,东莞连续多年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邀请全国各地院校与企业进行现场交流洽谈,以“现场设展+网上展厅”的方式,实现校企双方交流、洽谈和对接,搭建中职学校与企业沟通合作的平台,并向广大中职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二是督促指导各职业院校多形式搭建就业平台,通过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邀请用人单位到校,采取个别推荐、专场面试及分类集中面试等方式,搭建毕业生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在学校校园网开通专门的栏目,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各种就业资源,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准确、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全市职业院校与100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探索共建基地、车间进校、企业专班、教学工厂等多种合作形式,组建模具等8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的“东莞范本”。如理工学校与市机器人协会、市电子商贸学校与市电子商务协会开办的行业专班。有不少的“企业专班”还实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市机电工程学校与广东隆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将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工厂”进行了本土化,在校内打造了一个产学研基地。老师与学生全程参与模具的项目策划、设计、零件加工、品质控制、装配、试模、产品缺陷分析及改善的整个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也可以依托完整产业进行课程研发,实现案例教学,还可以针对行业需求,进行模具标准化研究及推行。中职学校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利用“东莞慕课”平台,采取“面授+网络学习”、“公共学科+技能证转学分”等方式开展,加快提升全市劳动人口学历提升素质,2020年超过35万人报名学习。东莞市于2017年印发了《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的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明确了认定企业接收全市职业院校师生实习实训的义务,并对经认定的企业根据接收实习学生人数给予补助。“十三五”期间,东莞市共认定了102家定点实习实训基地。

  支持各高校、职业院校积极与国内外教育先进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支持高校聘请境外知名教授、专家或院士来高校担任荣誉或兼职教授,邀请境外优秀教师来高校讲学与作报告,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与进修等互动交流方式,了解、学习和掌握境外先进的教学与管理理念与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在中职学校开设台湾课程班、德国课程班和日本课程班,邀请专家来莞指导教学和开展师资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法,并进行本土化吸收改造,形成了东莞市中职学校特有的教学体系。

  东莞市出台《东莞市科技成果双转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支持、鼓励各高校、科研机构不断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转化科研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推进在莞高校与企业的人才、技术合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20年,全市9所高校设立研发机构173个,开展科研项目1589项,

  发挥东莞产业优势,多措扶持创新创业

  “十三五”以来,东莞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为全方位推进打造全市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东莞市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多措并举推进创新创业。

  2016年东莞市统筹贯彻落实国家、省新形势下就业创业一揽子政策措施,出台 “十三五”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大众创业工程,从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扶持和鼓励个人自主创业、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服务创业等多个方面,多渠道、全方位促进创业。具体政策包括创业孵化基地资助、创业孵化服务补贴、创业场地租金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优秀创业项目补贴、社会专业化创业服务资助等。2018年东莞市出台《东莞市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东府〔2018〕165号),2020年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东府〔2020〕51号),不断完善促进创业政策体系,目前相关政策已达12个。

  自2016年开始不断调整和完善创业贷款贴息政策。一是多次提高贷款额度。2016年将贷款额度提高至20万,2019年又将额度提高至30万元,有效缓解创业者启动资金难题。二是逐步扩大对象范围。2016年试点放开贷款对象户籍限制,2018年开始全面放开户籍限制,2019年将港澳台在莞创业者纳入对象范围,成为东莞市率先实现均等化的就业创业政策,促进更多创业者在东莞市创业。三是逐步增加承办银行。2016年在邮储银行基础上增加招商银行作为承办单位,2018年又将承办银行增加到7家,大大提升了办理效率。2016年至今已向20565人发放贷款38.15亿元,贴息约5.24亿元,其中非本市户籍人员共4583人、8.67亿元,占比超22%。实施成效获得了《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举例表扬。

  自2016年开始着力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先后出台了《东莞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施意见》(东人发〔2016〕63号)、《东莞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东人发〔2017〕31号)和《东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东人社发〔2019〕58号),鼓励镇(街)、园区、大企业、高校、行业组织依托发展成熟的园区资源、挖掘闲置的社会资源,创建专业化或综合性的孵化基地,打造面向创业者的优质创业服务平台。2016年至今,东莞市有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1家,省厅创业孵化基地2家,市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2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40家,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孵化基地层级,集聚创业资源,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东莞市着力完善创业培训体系,2016年以来逐步扩大SYB创业培训补贴对象范围和提升补贴标准,不设户籍限制,依托8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展270期SYB创业培训班,7220人完成创业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学员提供专业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核发创业培训补贴722万元。不断壮大东莞市师资队伍,2016年以来共举办了7期创业培训师资培训班、2期师资提高班、1期网络创业师资培训班,培养了376名创业培训老师和25名网络创业培训老师。2017年起开展初创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6期,资助了236名有发展潜力和带头示范作用突出的初创企业经营者参加高层次进修学习。

编辑: 陈司悦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