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虎门二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吴玉刚与施工人员交流。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虎门二桥分公司供图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不仅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也是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虎门二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玉刚的职业写照。1993年,从同济大学公路城市道路及机场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吴玉刚来到广东,开启了他“把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的奋斗历程。
深耕路桥技术三十载,吴玉刚专业硕果累累。但在他自己看来,职业生涯最有意义的项目,当属2013年开工的虎门二桥。
从大胆首尝国产1960兆帕钢丝在重大工程的大规模应用,到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大桥梁第一代BIM建养一体化信息平台”,从数量规模到科技含量,吴玉刚等一代广东建桥人正推动中国桥梁以其磅礴的气势跨越四海,通向未来。
“是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吴玉刚说,他们是乘借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路通财通”的大发展为包括吴玉刚等的无数技术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迸发着强大活力,一个个跨江通道的横空出世,将赋予大国工匠无上荣光。
自主创新 大桥用上“中国芯”
从业三十年来,吴玉刚主持建设了京珠北高速、江罗高速、虎门二桥等一大批大型工程项目,科研课题曾五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两次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于卓绝的技术贡献,吴玉刚于2015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2009年负责虎门二桥技术施工开始,吴玉刚带领团队可谓十年磨一剑。十年如一日,每年每月每日,在民族复兴的这片海域,这群建桥人始终不忘一种重要使命——“新的超级工程虎门二桥要为交通强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吴玉刚说。
中国工程师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全新的建设难题,这是推动国家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实力!用吴玉刚的话说,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吴玉刚首先瞄准的就是悬索桥最为关键的部件——主缆。
主缆,被称为悬索桥的生命线。随着悬索桥跨度的不断增大,主缆钢丝用量和施工难度大大增加,需要不断提高主缆钢丝强度,以减少钢缆截面积,减轻桥梁重量。业内测算,主缆钢丝的强度每提高10%,则缆索截面积可下降10%以上。而钢丝强度的提高,有赖于制造技术的一步步跨越。
虎门二桥项目副总工程师鲜荣介绍,此前,国产钢丝强度最高仅为1770兆帕,其发展停滞近十年时间。此次建设世界最长跨度的钢箱梁悬索桥,对钢丝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将眼光盯在了抗扭转能力和抗拉强度更好的1960兆帕的钢丝制造与应用上。
1960兆帕,这是目前世界上桥梁应用的最高的钢丝强度。但由1770兆帕提高到1960兆帕,需要跨越一条又一条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需要克服盘条开发、钢丝研究、索股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难关。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14年,在国内无先例可循的状况下,由虎门二桥主导,国内数个厂家响应参与,联合向1960兆帕发起了冲击。
多方的调研,众多的方案,无数次的尝试与实验,技术的难题在一步步攻破。
2015年初,宝钢突破了之前一直悬而未决的难关,顺利制造了1960兆帕主缆钢丝400吨。
去年初,兴澄特钢再接再厉,一举搬掉了去往1960兆帕路上的“绊脚石”。
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攻关,最新研发的钢丝强度从1770兆帕跳过了1860兆帕,直接上升至1960兆帕,提升了两个等级,让虎门二桥主缆用上了“中国芯”。
这一研究成果使得坭洲水道桥的钢丝用量减少了10%。据测算,在建的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采用1960兆帕镀锌钢丝主缆索股后,主缆总重约30120吨,相比1770兆帕镀锌钢丝主缆,降低近3800吨,同时相应的锚固构造也有所降低,极大地减少了材料用量。这项技术还获得了中国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吴玉刚主导的虎门二桥另一重大技术创新,便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大桥梁第一代BIM建养一体化信息平台”。在无规范、无标准、无借鉴的情况下,吴玉刚带领虎门二桥建设者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完成了全线工程的BIM建模,并结合“互联网+”,率先开发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大桥梁第一代BIM建养一体化信息平台”,具备管理可视化、信息同步化、数据可追溯等多项特色。
虎门二桥凝结了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心血。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虎门二桥分公司供图
十年磨一剑 工匠精神闪光辉
比起“吴总”,同事们更愿意称呼吴玉刚为“工程师”。“这一称呼更贴近他的职业本色。”虎门二桥分公司副总经理代希华说。
“专业水平相当高,工程技术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是他解决不了的。”这是代希华对吴玉刚的评价。而“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背后,是吴玉刚好学勤思、不断求索的执着。
“吴总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并且能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想法。”虎门二桥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鲜荣表示,虽然长期担任项目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但吴玉刚为人十分谦和、亲力亲为。虎门二桥建设者回忆说,即使多个工程同步推进,吴玉刚每个星期都要确保到虎门二桥现场考察。每逢节假日,吴玉刚甚至把虎门二桥作为“度假地”,考察到很晚,就干脆住在工地旁的建筑公司。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台风‘山竹’来袭的前夕,他亲自到虎门二桥施工现场进行检查、督促加固,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鲜荣回忆,也因为这份亲力亲为的执着,吴玉刚对于身边每一名建设者,他都能叫出名字。
2018年夏天,一拖再拖的背部肿瘤到了不能手术的地步,吴玉刚刚做完手术趴在病床上,就召集虎门二桥相关建设者到医院“现场办公”,推进施工进度。“我们非常受触动,这不仅是负责和担当,更是一种对超级工程的执着和死磕。”代希华说。
而对于参建虎门二桥,吴玉刚则是满怀感恩:“一二十年的付出与积淀,在虎门二桥得以施展,这是我的荣幸。”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吴玉刚正是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技术领域克难攻坚,在超级工程挥洒汗水,将个人与祖国紧紧相连;他们十年磨一剑,扎扎实实一步步走,让世界最终看到自己的光芒。
(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虎门二桥分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