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很多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打针比吃药效果好,而且输液比打针效果更快。老年人在冬季会说我打一下,疏通一下血管,好过冬。这种说法正确吗?
30日上午,南方网邀请到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武汉市科技委员会顾问专家、武汉市药理学会常务理事、非临床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丁虹做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直播间,就安全用药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药物发挥疗效,就是药物在血液循环下带到器官发挥作用,因此血中的药物浓度很关键,输液是直接到血液中,所以它起效比较快,直接注射肌肉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血液,也能迅速产生疗效。而口服药物通常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时间就会到胃到肠发挥疗效,和注射之间产生疗效时差只有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即便两个小时也没关系,大部分疾病不需要争分夺秒,所以输液其实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做法。”丁虹教授解释道。
丁虹教教授表示,输液其实像一个小手术,首先需要局部消毒,第二血管需要扎破,还有就是当输液进去以后会存在非常多的风险,比如输液万一质量不好就会产生类毒素,身体会发热、细菌感染等,然而输液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有稀释剂,稀释剂含有糖素、氮素类的成分,这些成分对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不好。(记者杨卓成)
丁虹教授提醒网民,“冬季血管是处于收缩状态,它非常容易形成心梗、脑梗,这个时候血液黏度不要太稠,但是要保证血小板的活跃度,而不是说打一针就解决了。老年人在冬天,可能他的血本来是可以过得去的,但是如果过不去,堵了,一堵了就容易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