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领域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持续发展?25日下午,这个话题引发省政协委员的热烈讨论。参加分组讨论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指出,文化发展不能把所有东西都推给市场,要一手抓文化事业,该由政府“买单”的坚决由政府“买单”;一手抓文化产业,该向市场要钱的毫不犹豫向市场要钱。(1月26日《南方都市报》)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作用一点也不“软”:非但能极大地丰富和愉悦公众的精神生活,更能激活和带动消费,给经济发展带来货真价实的推动和促进。当然,文化发展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政府需要通过政策、规划、补贴等进行倡导和激励,市场力量则顺势而为,通过资本和产业的力量打造产品满足需求。尤其是那些尚在沉睡的文化领域,“挖潜”行动更需要政府给产业搭梯子。
首先,搭梯子要打好底子,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培育与涵养,这就离不开基本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只有不断提升大众对文化的认知、接纳和参与度,公众对文化的需求才会不断激发,对文化的鉴赏才能逐步提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水平,加快形成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释放的信号,不正是要打牢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地基吗?
其次,搭梯子要选对路子。文化既有普适性,又有地域性、特殊性。怎样的文化才有可能打造产业,实现文化价值的同时兑现市场价值?这就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有的思路。比如,韶关可以盘活本地数量众多的历史围楼,在引入社会资本认养的同时,既展示围楼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又让其产生经济效应。又如,东莞借助本地特有的“莞香”,制定了《莞香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意在恢复因历史更迭淹没中断的莞香文化和莞香产业。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指出,文化发展既要有“高原”又要有“高峰”,如果说打底子是为了使平原崛起成高原的话,那选对路子则是“高峰”可期的关键。这不,我省的“十三五规划”就指出,要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当然,打底子也好,选路子也罢,首先要厘清事业与产业的界限,二者如何分工?这就要回到搭梯子的本质上来。在我看来,搭梯子的要义在于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在这一环境和平台下,任何的市场力量都可以公平较量,比的是在某一领域谁更长袖善舞。反正梯子就在那里,谁能抓住机会,谁能脱颖而出,一切的一切凭实力与匠心说话。从这个角度来说,给产业搭好梯子,政府就必须做一个智慧的规划者、聪明的指导者和严格的监督者。(南方网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