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 王泽琦 陈司悦 何雅柔)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被称作是世界十大关键技术之一,它集成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我国航空大飞机、重型直升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和先进装备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及战略性新型产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随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巨大潜力正被挖掘。近日,南方新闻网、南方双创汇就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进行了专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克崧接受专访(记者何雅柔 摄)
技术高端 应用广泛
新兴产业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是新材料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它不仅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具有显著的功能性,具有节能节材、绿色制造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影响着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效益。
记者:作为我国材料与表面工程知名专家,您能否向我们大众介绍下材料与表面工程都广泛应用于哪些方面?加快新材料的研究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周克崧: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是通过对产品或材料表面进行涂敷或表面改性,赋予材料表面以减摩、耐磨、耐热、耐蚀、隔热、抗氧化、抗疲劳、防辐射或声光电磁热等特殊功能。像热喷涂、气相沉积、电镀、涂装、堆焊、热扩渗、三束改性、激光表面强化等都属于表面工程技术范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已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强的先进工程技术,已成为我国航空大飞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型直升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半导体、轨道交通、可控核聚变、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装备制造和基础制造技术等国家重大工程及战略性新型产业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之一。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像航空发动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可控核聚变等。在这些国家重大工程以及战略新兴产业中传统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性能已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因此必须采用现代材料表面工程技术。
在航空航天方面,以所处运行环境最严酷的高温涡轮叶片为例,涡轮叶片的工作温度高达上千度,目前的金属材料无法在保证机械性能的同时满足抗氧化、抗烧蚀、隔热等性能,必须采用现代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对高温合金叶片进行表面处理方可应用。
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海洋环境是强腐蚀环境,比常规陆地严重10倍以上,海洋工程中的各种部件造价昂贵且更换不便,使用寿命更需要长久,所以它们均需要采用表面工程技术进行相关处理。
总之,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最突出的技术特点是无需改变整体材质,就能获得本体材料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殊性能,对加快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应用面远远不止上述领域,在先进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纺织轻工、生物医学、石油化工、钢铁冶金、交通运输、包装印刷等各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把握机遇 锐意进取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多年来在建设“科技强省”上取得丰硕成果。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广东省科学院骨干科研院所,周克崧院士所在的广东省新材料研究所(下称研究所)一直以来围绕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国家重大工程开展新材料领域基础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记者:《规划纲要》已经发布,您认为《规划纲要》对广东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周克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之间优势互补的特点,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是一份国家战略引导性文件,它的发布,为广东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科技改革的先行地和试验田,广东具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其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在科技体制改革、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资源集聚、培育壮大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等方面成效显著。
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1号文出台了新的“科技创新12条”——《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粤府〔2019〕1号),从区域创新、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关于人才、资金、税收、项目、保险、成果转化等多项政策,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建设省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性、开放性和普惠性的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
记者:《规划纲要》里面有关于科技创新的很多规划。作为一个科研单位,研究所会迎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周克崧:作为广东省科学院的骨干研究所,研究所也在主动应对当前的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我们聚焦广东省现代产业新体系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大需求,贯彻“人才强所”战略,不断优化拓展研究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去年8月,研究所出台了“一一四”规划。我们希望通过突破若干真正影响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如高温防护涂层;重点培育一批未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如工模具用高性能涂层、增材制造技术、清洁能源功能涂层和材料表面分析检测与评价等,形成以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示范引领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创新平台,将研究所建设为定位清晰明确、领域特色突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另外,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一份子,研究所也在充分利用人才、技术、平台的优势,积极与佛山、中山、深圳、东莞、惠州等湾区城市及其企事业单位进行对接,共同促进发展。
总之,《规划纲要》的发布,对研究所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会切实加快推进支撑性、战略性研究,将研究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记者:《规划纲要》专门用了一个小节提到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研究所目前已有哪些重要平台或者已开展哪些重大项目?
周克崧:目前,依托研究所建有“现代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现代表面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及基础条件平台,与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联合共建了中法表面工程联合实验室、中俄激光加工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等5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牵头和参与广东省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真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等9个省级产业联盟。
“十三五”以来,研究所围绕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传统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国家重大工程对产品开发及装备性能不断提升的需求,面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先进制造等领域,积极开展热喷涂、真空镀膜、激光制造和表面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先后承接了国家两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工配套、武器装备预研、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一系列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重点科技项目。
聚焦前沿 持续创新
推动成果转化走深走实
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是所有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环节。周克崧院士多年来不断探索研究所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
记者:请问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方面研究所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周克崧:我们有一些经验或者心得,一是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与原始性创新。坚持聚焦产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兼顾重大技术应用的基础研究。主动承接国家基础研究类项目,开展以实际产业问题和工程化应用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需求中。
二是坚持军民融合发展。将军民融合发展始终纳入单位的总体规划中,积极融入国家和广东省的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中,主动承接“两机”重大专项等一批重大项目,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以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
三是,坚持人才发展战略。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源动力,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管理方法,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从2015年省科学院重组,研究所独立运行以来,三年多的时间,研究所科技人员从8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其中新增博士18人,硕士18人),实现了翻番,一大批海外青年高层次人才归国,这些都为研究所的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不忘初心,以国家利益为上。科学研究还是要保留一份无私奉献的情怀,许多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忘初心,以国家利益为上,这一直是我们所坚持和崇尚的精神,也一直将此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人物简介
周克崧,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0-198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2002年任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周克崧院士主要从事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现代表面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工作,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973 、863 、军工等科研项目和省市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6项。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和2006年两次获国防军工配套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编著、参编著作三部,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