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佛山东莞泉州三座制造业大市的创新闯关

2019-06-27 09:16 来源:南方网 全媒体记者 赵越

  佛山市南海区文瀚湖畔,季华实验室项目工地上吊机林立,建设热火朝天。距佛山不远,东莞中子科学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不久前正式动工。在福建,作为泉州芯谷核心区的南安分园区正加快建设,总投资超300亿元的三安高端半导体系列项目即将投产。

  2018年第二季度,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发函提出,支持吉林市、徐州市、绍兴市等17座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在这17座城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前三座城市,分别是广东的佛山、东莞,以及福建的泉州。

  长期以来,这三座城市不仅在各自省内承担制造业大市的角色,在全国也有强大的影响力。近年来,三地同样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中之重;而去年获得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发函支持,又为三地带来了新的契机。

  近一年来,三座城市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距离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还有多少难关要闯?

  近似的起跑线 共同的新挑战

  根据科技部、国家发改委2016年印发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高效的创新服务和政府治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国家发挥显著支撑引领作用的城市。

  “佛山科技创新工作要加速发力了!”2018年4月,在两部委“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公开发布后,佛山不少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转发了相关媒体的报道。

  当时的佛山,经济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GDP刚刚突破九千亿元大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与此同时,佛山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新一轮行动也迫在眉睫。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佛山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比如制造业技术水平仍处于中低端,高校、国字号研究机构等高端平台较少,佛山国家高新区综合竞争力不强。”在2018年1月的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

  一个具体体现是,佛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产品,仍以食品饮料、家具家电、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产品为主;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产品很少跻身这一行列。

  佛山和东莞都是广东制造业的代表城市。近年来,虽然东莞经济总量低于佛山,但仍然超过多个省会城市。特别是从工业来看,在获支持建设创新型城市之前的2017年,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16.97亿元,这一表现强于省内外不少经济强市。

  但在产业发展层次上,东莞面临与佛山相近的问题——产业大而不强,新旧动能转换处于胶着状态。2018年初发布的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东莞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仍处于爬坡越坎阶段,新动能未能真正挑起大梁;虽然全社会已形成科技创新的共识,但持续创新并把创新转化成有效生产力的能力仍有待增强。

  泉州与佛山、东莞相距千里,但却有着相似的境况。在福建,泉州经济总量长期领先全省。其中,2017年泉州GDP为7548.01亿元,与东莞一起处在7500亿元的台阶上。制造业是泉州的经济支柱,2017年其三次产业比例为2.6∶58.3∶39.1,二产占比接近六成之多。

  近年来,泉州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泉州市委、市政府头脑仍十分清醒。2018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明确表示,泉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层次不高,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职业教育支撑不足。

  同样对制造业充满了坚守与热爱,同样是区域内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大市,三座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既不是省会城市,也不是计划单列市和特区,而是普通的地级市。

  在这一背景下,佛山、东莞、泉州虽然形成了发达的制造业集群,但是却都没有成为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之城”。历史上,缺乏科研院所支撑的三座制造业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科研模式,驱动着产业不断发展;但也留下了众多结构上的缺憾。

  培育战略性力量 “基础”成为关键词

  6月17日,东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第二批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额391亿元,年度投资45亿元,包括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30个重大项目。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17年开始启动建设,定位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所具备的前沿基础研究功能,是东莞科研体系最为缺乏和渴望的支点。对佛山、泉州来说也同样如此。

  2019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动摇,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八项举措,聚焦“卡脖子”问题集中攻坚,进一步提升我省创新能力。其具体举措之一,正是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如何填补基础研究上的空缺,曾经是三座城市无力触及的课题;但时间发展到今天,三座城市的内外条件已经不断成熟。

  “佛山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抓住建设季华实验室的重大机遇,努力推动季华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重要一员。”在去年的一次会议上,谈及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相关要求时,佛山市市长朱伟首先就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去年底,佛山季华实验室主体工程正式动工。这一实验室的定位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

  为此,市区财政对季华实验室总投入不少于55亿元,规划建设总面积约1000亩,确保202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至今年5月,季华实验室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工作思路,已根据对地方产业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实验室优势资源,投入经费3亿余元,先后自主启动了三批共16个“顶天立地”科研项目。有望年底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助力地方产业转型。

  前不久征求意见的《佛山市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9年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培育战略性科技力量”的目标。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正是东莞、佛山的战略性科研力量。

  除了自身支持基础研发外,佛山、东莞和泉州还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向核心关键技术冲锋。无论是进行基础研发,还是攻关产业前端的核心技术,都需要大量资金。

  去年,泉州出台“关于加快泉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七条措施”,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购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开展高端芯片研发,给予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购买直接费用50%的补助。今年3月,泉州市下发《关于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对研发机构最高可补助3000万元。

  科技新城崛起 为科创体系打造“心脏”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科创中心,培育若干新兴高技术产业群,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形成创新辐射中心、高科技都市型产业聚集区和优美宜居的科技新城。”今年3月,泉州有关部门对《泉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进行解读,其中有关建设泉州科技城的论述格外引人瞩目。

  建设一座科技型的新城,使其在全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占据重要地位,使其对提升区域创新实力起到关键性作用,这是泉州、佛山、东莞全新的努力方向。

  与中小型的科研载体、科技平台相比,科技型新城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载体,而将成为一种以科技为核心任务,同时拥有高品质城市和产业配套的空间片区。

  例如,围绕“泉州科技城”,当地将按照“一心三区”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建设。“一心”即科教创新园,“三区”即科技产业园区、孵化育成区、城市综合配套区。

  泉州计划,将以新材料、先进制造、智能信息技术等为重点,在泉州科技城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和创新资源,建设若干具有较强研发创新能力的科创中心。

  与泉州科技城相比,东莞中子科学城起步更早。中子科学城是东莞依托散裂中子源、南方同步辐射光源等国家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的科技创新高地,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总规划面积53.3平方公里,将成为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和示范区域。

  中子科学城内还拥有6平方公里的生态水域,区域内尚未开发的增量空间超过5平方公里,具有较大改造潜力的存量空间约1.5平方公里,生态资源优越,开发空间充足。

  虽然佛山没有直接提出建设科学城、科技城的计划,但很大程度上,位于广佛交界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已经承担了这个角色。佛山寄予厚望的季华实验室即位于其中。

  “要把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作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平台。”去年7月召开的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佛山要举全市之力组织实施,推动高端人才、核心技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要素向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聚集融合,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全市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一环创新圈”“1+5+N”创新平台体系。

  建设这样的新片区,不仅要集聚科技基础设施,还要匹配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以满足科技人才的生活工作需求。

  此前,佛山也对三龙湾坚持高起点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新规划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使“山水林田湖文”交相辉映;以水系为引、以文化为魂,构建第三类人居环境;融合科技创新、文化创意、高端商务与城市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

  为区域科创体系打造一个“心脏”,这将成为三地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历史性一举。

  ■聚焦

  引入高校资源

  成为三地共同发力点

  “为统筹推进佛山高等研究院(暂定名)筹建工作,经与清华大学宇航技术研究中心协商,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佛山高等研究院(暂定名)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前不久,一则公告在佛山市政府网公布,预示着佛山与中国一流高校的又一次合作即将展开。

  从攻关核心技术、推进基础研发,到建设新的科技城,三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举措体现了一个共同风格:真正重视聚焦高端资源,为此不惜成本。这是制造业大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阶段。

  同样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三地与大院、大所之间的合作。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于2018年底成功筹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在实验室建设框架内,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机构共同筹建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旨在围绕实验室重点研究的材料科学,拓展与生命、能源、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其他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佛山,根据今年5月公布的《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今后佛山将加大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合作及引进力度,组建高水平科研创新载体。同时,佛山还将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快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佛山湘潭大学绿色智造研究院等一批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在佛山转化落地。

  在泉州,当地今年也计划,将一院一策引进“国字号”研发机构,支持中科院大学落地建设智能制造学院,提高产学研合作实效。

  尽管在高校资源上的短板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但这也恰恰证明,三地围绕高校发力的上限还远未到来。三座城市从制造之城转向“创新之城”的过程中,还将继续探索“制造业大市+外来大院大所”的支撑体系。

  全媒体记者 赵越
编辑:王泽琦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