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
珠海上半年成绩单
1
实体经济发挥“稳压器”作用
上半年,珠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3.25亿元,同比增长7%,经济增速排全省第3位。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拉动经济增长2.7%;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5.46亿元,同比增长5.8%。
2
创新型经济加快成长
上半年,全市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55家,
进入高企培育后备库企业1044家。
拥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2家,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79家,完成率均达90%以上。
全市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总量均达到33家,
在孵企业数量达到1298家,完成率均超过95%。
3
民生工程投资大幅增长
上半年,珠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22亿元,同比增长4.2%。
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5%。
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投资大幅增长,增速达56.7%。
4
珠澳合作不断推进和深化
截至6月底,珠海共有澳门投资项目超过2000个,
涉及商务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科教研发等10余个产业领域。
其中,在横琴注册的澳资企业1636家,
覆盖国民经济行业逾17大门类。
■声音
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于思浩:
探索创新性立法加快实现与港澳规则衔接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珠海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更是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的使命担当。珠海将如何加快推进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实现机制“软联通”?
在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于思浩看来,珠海应重点聚焦规则制度衔接,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起与港澳趋同的营商环境。
于思浩认为,珠海应加强与港澳联系,借鉴学习港澳先进经验,促进大湾区发展“软联通”。
“首先,应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珠澳、珠港深层次制度合作上探索创新性立法,加快实现与港澳规则衔接。”他举例道,要在涉及珠澳、珠港之间的跨境基建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设厂经商、执业等方面争取支持。
其次,提升与港澳政府间交往合作机制水平十分必要。他认为,适应大湾区建设需要,珠海应及时调整优化珠澳、珠港两地合作机制,加强珠澳、珠港区域协调、重大问题协调职能,并鼓励政府各部门与澳门、香港特区相关办事机构对应建立固定联系机制和沟通学习渠道。
再者,珠港澳三地民间交流需进一步推动。譬如,充分发挥港澳华侨同乡会、商会等民间组织作用,鼓励和建立珠澳、珠港区域非官方的协调机制,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民间交流与合作沟通渠道。
“软联通”另一重点,则是构建与港澳趋同的营商环境。
一方面,珠海应对标港澳先进做法,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他直言,珠海应从政府效能、合同执行效率、知识产权保护、税制安排、跨境贸易管理、国际网络接入等方面查找差距,按照直接“联通”、对接“贯通”、协商“融通”,分门别类列出清单,稳妥有序推进落实。
另一方面,他建议在珠海经济特区全境推广复制自贸区试验制度和经验,并强化专项工作机制,以确保自贸区改革创新和政策红利第一时间向全市分享。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十分必要。”他还补充建议,珠海要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健全各行业各领域信用“红黑名单”认定和依法公示制度,推行信用约束向失信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等自然人延伸,加快建立全社会个人诚信记录和运用机制,加大失信受限成本,建设崇尚守信“软环境”。
撰文:胡钰衎
编辑统筹:胡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