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 吴凤思)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回归以来,澳门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并以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目标,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
近日,记者跟随“粤澳同心 逐梦湾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珠海、澳门两地,看到了“中医药之花”在澳门日渐繁茂。
采访团走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 张国勤 摄
打造中医药平台高地
记者第一站来到位于珠海横琴新区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产业园附近的公交车站,以一味中药材“厚朴”命名,体现了粤澳合作振兴传统医药学的用意。
作为《粤澳合作框架协议》首个落地项目,产业园由澳门和横琴共同组建公司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今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产业园定位于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明确支持产业园开展中医药产品海外注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表示,横琴新区已出台支持产业园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设备购置补贴、科研成果奖励、国际认证补助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还将重点针对园区企业入驻、研发等关键环节,给予重大资金扶持。
产业园发挥“国际窗口”和“交流平台”作用,越来越多中医药产品在这里“扬帆出海”走向国际。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9月,产业园已成功协助内地和澳门企业的6款产品在莫桑比克注册,其中“连花清瘟胶囊”和“张权破痛油”2个产品进入当地市场销售。产业园还启动了欧盟传统药物和食品补充剂的立项和研究工作,助力企业把优质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行政副总裁冯准告诉记者,外文翻译、许可认证、注册申请、研发支持等等都是他们的工作。截至目前,产业园累计注册企业共159家,其中澳门企业39家,涉及中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及生物医药等领域。
许多澳企在这里也设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澳门药企代表澳邦药业有限公司就把行政部门和研发中心搬进了产业园。前几年,这家澳企借助“连花清瘟胶囊”等产品发展迅速。
该公司技术发展总监刘帝恒表示,搭上产业园的快车后,公司与产业园合作推出科学基金计划,共同研发了纳米化产品和开发仿制药,他们已从几百个配方中选出两个,在今年10月报送相关单位审核。审核通过后,公司将会有新药问世。
打造高水平科研基地
产业的极速发展离不开科研力量的推动。中央政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把我国首个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澳门,由澳门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共同建设。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中医药质量管理标准、人才培养以英文、葡文为主,澳门师生可以用西方世界能看得懂的、认可的科学方法来推介中医药。
澳大中医药科研成果展橱窗。张国勤 摄
记者在澳门大学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看到,橱窗中整齐陈列着实验室研究成果,其中固液胶囊最令人注目,获得了国际专利金奖发明,它成功实现了片剂与胶囊的“联姻”,市场前景巨大。
与此同时,为支持高校中医药研发,澳门特区政府出资为高校实验室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精良、高端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系统,包括各类液相、质谱和气相、质谱联用仪等。除了开展基础学科建设外,两所高校还会积极投身中医药产业化研究,推动传统医药学创新发展。“这是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有多家药企在与我们洽谈下一步的产业化合作。”实验室研发人员余华教授欣喜地介绍道。这项研发成果落地后,将会加速传统医药学产业化发展之路。
打造中医药人才集聚地
不同的实验室内,数名身着白大褂的外籍专家正忙于提取、检测、抽样等工作。这是记者在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看到的景象。
澳科大外籍专家在进行中医药实验。 张国勤 摄
澳门高校集聚了大批国内外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固液胶囊的研发团队来自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该院院长王一涛教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学生。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澳科大校长刘良,前不久成功当选澳门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国家发明家研究院院士。他的研究团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大鼠肠道基因集,为研发新靶标抗炎药提供了技术支持。
据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助理主任梁丽娴介绍,实验室现有46位专家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讲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等均来自于国内外知名的教研机构,组成了一支集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研究队伍。
澳门科技大学还建有全球首个以诺贝尔获奖者命名的实验室——埃尔文·内尔博士生物物理与中医药研究室。埃尔文·内尔每年都会来澳科大研究讲学。
刘良表示,未来澳科大将继续发挥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作用,加强中医药在癌症、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策划:唐莉娜
统筹:何静文
记者:吴凤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