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潮州离国家高新区还有多远?

2020-06-25 10:11 来源:南方日报

  潮州又迎来了一个补基础短板、上高端平台的重大机遇。

  日前,《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达到21家以上,实现国家高新区地级以上市全覆盖。

  潮州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几个没有国家高新区的地级市之一。

  但多年来,潮州一直在努力创建国家高新区,特别是近年来,潮州以凤泉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凤泉湖高新区”)为申报主体,不断地向国家级靠拢。如果上述《规划》按期实现,潮州将在2022年拥有国家高新区。

  不过,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凤泉湖高新区距离国家高新区的目标还有多远,还有什么样的差距需要补足,未来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连日来,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深入园区采访,并问策了相关专家。

  A 发展

  几经变迁 终入名录

  潮州市目前以凤泉湖高新区为主体来申报国家高新区。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连凤泉湖高新区在哪、范围有多大也不一定说得清楚。

  凤泉湖高新区管委会在韩江之东,位于原径南工业园里,其通联地址为饶平县径南工业园火炬路中潮科技产业园内。

  但事实上,潮州申报的凤泉湖高新区则在韩江西岸。

  要讲清这个问题,需要溯源多次。

  凤泉湖高新区前身为潮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潮州高新区”)。潮州高新区是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区。

  关于潮州高新区的所在,这又需要溯源至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广东潮州经济开发区,其位于潮州市区西侧,面积约10平方公里。该区经广东省政府批准,规划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业园。

  潮州高新区便是潮州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其核准面积为3.94平方公里。

  这个面积并不大,容量有限,于是扩区扩容势在必行。放眼潮州,哪里有面积较大的土地?答案是韩江东岸。

  2016年7月,潮州高新区经省政府批准,调入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径南分园(以下简称“径南工业园”)约5.36平方公里,实行扩区,并更名为潮州凤泉湖高新区。这个径南工业园便是目前凤泉湖高新区管委会所在地。

  据凤泉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申报国家高新区,首先这个工业园区必须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内。

  进入这一目录并不容易。潮州为此多次调整申报方案,历时近两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于2018年成功促使广东潮州经济开发区、广东潮安经济开发区和广东饶平潮州港经济开发区被纳入上述目录中。经过积极争取,潮州经济开发区成功将两个发展方向区纳入开发区范围,面积由原来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约9.64平方公里,并保留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约3.94平方公里。

  但径南工业园并不在这一目录内,因此,径南工业园必须被调出。于是,2019年再次经省政府批准,潮州凤泉湖高新区调出径南工业园,调入潮州经济开发区扣除原潮州高新区后剩余部分,统一冠名为“潮州凤泉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准面积9.63平方公里,实行现行省级高新区政策。

  简单来说,几经调整,最终凤泉湖高新区核准范围和潮州经济开发区完全重叠一致,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

  B 任务

  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

  为何一定要创建国家高新区?

  回顾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历程,应从上世纪末开始。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在一些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

  当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高新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的集中区域,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并实行《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开发区改革创新提了23条要求(简称“开发区23条”),这是指导未来全国各地开发区发展的里程碑式文件。

  应该说明的是,开发区包括的类型不止高新区,它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

  “开发区23条”出台后,国家发改委曾第一时间解读。从中可以看出,高新区都被赋予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平台的重要功能,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其应当承担的功能包括推动产业要素集聚,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向主导产业明确、延伸产业链条、综合配套完备的方向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认为,营商环境是开发区的立身之本、最大竞争力,这个特点不能弱化、只能加强。

  广东省非常重视开发区尤其是高新区的建设,突出珠三角开发区在全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粤东粤西开发区建成全省产业发展主战场,推动粤北开发区实现绿色发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此次《规划》亦提出,到2022年,实现国家高新区在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的全覆盖。目前,全省已有14个地级以上市拥有国家高新区,其中珠三角9市已经全覆盖,粤东的汕头,粤北的河源、清远,粤西的湛江、茂名均已有国家高新区。潮州则是未有国家高新区的7个地级市之一。

  因此,潮州创建国家高新区,既是政策所定,更是发展所需,迫在眉睫。

  C 逐梦

  有努力亦有差距

  6月15日,广东凯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正式列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帮助应急使用清单。这家来自潮州的高科技公司,其生产的高品质核酸检测试剂销往全球,帮助共同抵御这场世界性安全危机。

  凯普生物正是凤泉湖高新区内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也是该高新区健康产业园的一部分。

  按照国家、省的规划和部署,各个高新区都应该有自己的产业特色,从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的凤泉湖高新区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2019年,凤泉湖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97.07亿元,同比增长28.6%,其中,规上企业46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

  凤泉湖高新区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有独特的园区产业个性,几大产业在全省均具有重要地位。在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上,形成了以数字视听为特色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以新型金属质感材料和功能陶瓷为特色的新材料产业,以陶瓷文化和婚纱文化为特色的创意设计产业。

  目前已建设有数字视听产业园、创意设计园、健康产业园等,涌现出三环集团、创佳集团、响石数码、凯普生物等一批潮州知名高技术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吸引了超200家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发展。

  由于凤泉湖高新区既有城市边缘范围,也涵盖了城市主体,因此经过多年发展,宜居宜业环境基本形成,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完善。

  即便如此,凤泉湖高新区距离国家级的差距依旧不小。

  例如土地集约利用率排名靠后。根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19年度广东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情况的通报》,在全省75个工业主导型开发区中,凤泉湖高新区排名第30名,尚未进入前三分之一。

  此外,申报区域暂没有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其短板所在。对照标杆,潮州市创建国家高新区领导小组已在创设条件,扬优势,补短板,以申促建,加强申报区域短板的建设,重新编制申报区域环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排名,推动产业升级和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申报区域科技含量。

  ■问策

  “软硬”兼施既补硬件短板也提升营商环境

  创建国家高新区是潮州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凤泉湖高新区承担的使命重大,潮州如何在完成硬指标的基础上,创建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高新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副会长邓江年建言,要注重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注重“软硬兼施”的主导思想,“既要硬补基础设施短板,又要提升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南方日报:广东为何要实现国家高新区地级以上市全覆盖?

  邓江年:无论从规模总量还是发展质量看,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广东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国家高新区作为平台载体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广东省的国家高新区大部分布局在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是未来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需要国家高新区提升发展起点。

  所以,对于广东而言,国家高新区将始终围绕“高”和“新”,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由“量”的增长向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转变。

  南方日报:国家高新区的评价体系应该是怎样的?

  邓江年:国家高新区首先“高”在产业和技术上,应该是区域产业和技术发展高地,是所在地的创新中心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其次,“新”在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上,应该通过产城融合建成当地高水平建设的城区,通过产业发展建成当地新的经济增长源泉;然后要“开”在当地城市和产业发展门户上,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主要承载地;最后要“特”在当地资源禀赋和已有的产业特色上,通过特色做出自己的品牌,成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南方日报:您认为未来凤泉湖高新区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

  邓江年:凤泉湖高新区目前的产业门类和技术水平仍有不足。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高新区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要求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由“硬投入”为主转向“软环境”提升,由以土地出让、优惠政策为主转向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由单纯发展产业转向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凤泉湖高新区应该集中力量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加快文化、餐饮、购物、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强化整治力度,提升营商环境。同时,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

  此外,凤泉湖高新区应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进行技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开展项目推介和人员引进活动。支持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支持园区内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申报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要做到这些,需要凤泉湖高新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完善“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服务企业水平,积极争取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区发展。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高新区内的自主创新产品在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补助资金等支持力度,提升高新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凤泉湖高新区还要强特色,要立足当地实际,推动本地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本地企业。

  策划:达海军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肖燕菁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泽琦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