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碧波,长龙入海。黄茅海跨海通道施工栈桥上,工程车辆列队穿梭、往来不断。未来,“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的诗篇将在这里续写。
“钢铁巨龙”任驰骋,大道如虹通四方。“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赋予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新定位,为江门描绘了“珠三角西翼与粤西地区联系的交通门户、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新蓝图。
五年来,江门抢抓“双区建设”机遇,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登高望远、超前谋划、敢想会干,算好大局账、未来账、民心账,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十二五”增长了2倍,轨道里程增长116%,高速公路完成投资增长218%,等级公路完成投资增长300%。
这是内联外通的江门路(桥),这是融入战略的湾区路(桥),这是共建共享的民生路(桥)。交通格局的新飞跃,进一步强化了江门作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坚定了全市开好局、起好步的决心和信心。
面向“十四五”,江门将持续构建“大交通”格局,力争交通建设投资达到2000亿元,为经济发展释放出更大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助力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内联外通的江门路
千亿投资落地珠西枢纽成型
庚子岁末,江门“交通大会战”捷报频传。
2020年12月16日,黄茅海跨海通道进入全面施工;12月29日,中江高速扩建启动建设;12月30日,开阳高速扩建实现八车道通行;12月30日,银洲湖高速全线动工,江门高新区公共码头(首期)项目主体工程竣工;12月31日,中开高速白沙互通至凤山互通、开春高速通车……
“内联外通的交通格局已基本成型,江门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作用会越来越强。”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许春绵满怀信心地说。
五年前,针对交通这一制约全市发展的瓶颈,江门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千亿计划”,拉开交通大建设的序幕。
大谋划带动大投入,大投入带动大发展。五年来,江门交通跨山越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六横六纵两联”的高速公路和“七纵八横”的城市快速路路网,雏形已现。
——投资翻倍,工程建设高歌猛进:交通基础设施预计累计完成投资908.5亿元,比“十二五”304.7亿元总投资增长了2倍,创下历史新高。
——里程翻倍,交通画卷笔走龙蛇:全市轨道交通里程达205公里,比“十二五”增加了110公里,增长116%;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91公里,较“十二五”增加207公里。
——融城提速,重点项目“挺起脊梁”:贯穿东部三区一市的江门大道建成通车,串联了江门70%的经济总量,突破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的瓶颈,沿线区市“走得越密”。
穿山越海筑坦途,内联外通铸枢纽。未来五年,江门将实施升级版“三个千亿计划”,其中交通投资将达2000亿元,持续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和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
向北,积极对接广佛。广佛江珠城际动工在望,轨道长龙将串联起珠西四市,一小时内可直达广佛主城区。
向东,联通珠江口东岸以及深港澳核心区。中江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热火朝天,建成后将通过与其他高速公路的衔接,直接连通深中通道。
向西,联通粤西及大西南片区。中开高速上,工程机械轰鸣不绝。未来,它与已开通的开春高速一起,成为串联起粤港澳大湾区、粤西地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交通大动脉。
向南,挖掘深水港口优势推动通江达海。崖门水道上,疏浚船作业夜以继日。“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建成后,可通航万吨级及以上船舶,江门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许春绵说。
融入战略的湾区路
主动融入大湾区战略谋划大格局
广海湾畔,惊涛拍岸,这里曾被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视为建设“南方大港”的选址。
百年之后,一个国家级的战略再次垂青此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广海湾这片土地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如何加快湾区西翼的发展,成为重要课题。西岸崛起,湾区协调发展才会更进一步,腾飞的鸟之两翼才会更加有力。
大战略需要大平台,大格局呼唤大担当。
“在西岸地区,江门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尤其是大广海湾经济区拥有大湾区唯一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土地,潜力巨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湾区的协调发展,需要大广海湾经济区乃至江门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更大释放。”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说。
江门深刻认识到,只有真正确立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珠西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两个定位,才能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江门更大的贡献。
跳出江门看江门,江门的交通谋划着眼于更紧密地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在省的科学统筹和大力支持下,江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超前谋划和推动黄茅海跨海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努力下好交通“先手棋”。
“我们对交通的谋划始终坚持稳中有进、适度超前的原则,不仅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留有余地。”江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晓雄说。
从长远来看,对大广海湾经济区来说,黄茅海跨海通道是一项“生命线”工程。建成通车后,将释放该区域广阔发展空间,激活该区域港口岸线航道等资源,让大广海湾区成为承载江门向海发展的重大平台,助力把海洋经济打造成江门的新增长极。
以黄茅海跨海通道为代表,江门近年来在加快互联互通、对接核心城市、融入湾区发展的交通布局上措施不断、成效显著: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运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枢纽“黄金三角”之一和第四大交通枢纽。这是江门交通事业发展史上伟大的“里程碑”,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引擎”,是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效“加速器”。
中开高速加快建设,打通对接深中通道的“大动脉”;开春高速全线贯通,成为大湾区连通粤西乃至广西的新通道。
“江门交通建设注重前瞻性,敢想会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认为,江门交通谋篇布局算好了大局账、未来账、民心账,体现出了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
更长远的谋划已在路上,“十四五”绘就的枢纽门户蓝图令人憧憬:
深江铁路建设紧锣密鼓。“预计五年后就能通车,届时江门到深圳机场站只需40分钟。”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平说。
南沙港铁路加快推进,塔吊矗立。珠西物流枢纽中心将沿着南沙港铁路,真正对接大湾区的港口群。
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先开段工地,建设者士气高昂。“项目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沟通大西南的高速铁路新通道。”江门市发改局局长胡其波说,这将使江门进一步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下好交通“先手棋”,打好“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主动仗”,江门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共建共享的民心路
修到家门口暖在心房上
恩平市大田镇朗北村,有座“爱民桥”。桥的背后,有段广为传颂的佳话。
2018年,台风“艾云尼”摧毁了村子附近的青榄桥。“三条村庄因此被中断与外界联系,500多户村民出不来,孩子们也上不了学。”村民梁悦坚回忆。
关键时刻,开春高速项目施工方中交广东开春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站了出来。昼夜赶工,仅用3天时间便重修了青榄桥。为表感谢,村民们特意给开春高速项目部送去了锦旗、蔬菜、瓜果,并把青榄桥改名为“爱民桥”。
交通设施是贯通城乡的“骨架”,也是连接群众的“血管”。江门的交通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谋划交通建设的重要支点,力争让更多群众享受发展成果,一条条共建共享的“民心路”铺就在五邑大地,“住”进了群众心里。
“民心路”,通村达户,村民富起来了。
过去五年,江门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共完成通自然村村道硬化61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7153公里。
在开平塘口,笔直宽敞的公路串联华侨文化旅游资源,直达群众家门口。“路好了,游客也多了,整个村子都兴旺起来了。”祖宅村村民方健俊顺势办起了民宿,尝到了“甜头”。
“民心路”,为民着想,人心聚起来了。
项目征地是交通建设的“硬骨头”。然而,台山市赤溪镇的村民却为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开满“绿灯”。赤溪镇党委委员詹旭欢直言道:“大桥将带来出行的便利,带动家乡的发展,这都是民众迫切需要和大力支持的。”
“民心路”,便民惠民,暖在了心房上。
许春绵介绍,江门不断在布局“内联外通”的大通道、骨架网上下功夫,都是为了拓展城市空间、支撑产业平台、改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有没有”到“优不优”,大交通建设带来的获得感,让江门人感受深刻。
“在外打工多年,听到家门口要建高速,我立马辞了工作、带上积蓄回乡创业。”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恩平大田镇上陈诗诺开的餐馆都座无虚席,交通之变让她过上了小康生活。
大道映长空,路通百业兴。日益畅通的交通路网,铺就了侨乡百姓的致富路、幸福路,新的美好生活正加速到来。
南方日报记者 郑琦 潘晓晨 沈文金 通讯员 周颖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