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肇庆地区生产总值2311.65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排全省第六。2021年,肇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7%。
2月4日召开的肇庆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肇庆市市长吕玉印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以上数据。从3%到7%,肇庆今年调高经济增长预期,凸显经济增长的强劲和韧性。
数据背后,是肇庆抗击疫情转危为机的主动作为,是产业招商落地的破题破局,是“一带一廊一区”的渐次成形。迈进“十四五”开局之年,肇庆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的底气更足、信心更足、决心更足。
打响产业“突围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是绝对的高频词,共出现了129次。去年,肇庆在抗击疫情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同时,全市工作围着产业转。
肇庆很清楚,产业是缩小与粤港澳大湾区兄弟城市的差距、推动肇庆高质量加快发展的底气。
为此,去年3月5日,在度过疫情最吃劲的阶段后,肇庆召开的第一个全市性会议,就是“产业招商落地年”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产业第一、制造业优先”。
围绕该思路,肇庆把产业引育作为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展“产业招商落地年”行动,建立“招、落、投、服”全链条工作机制,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同时,成立市投资促进局和深圳招商局,打造起一支300多人的专职驻点招商队伍,开展“驻地招商”“产业链招商”,为肇庆源源不断输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优质产业资源。
此外,肇庆从全市层面统筹资源,建立产业招商落地巡查日等“1+4”工作机制,组建土地、金融、用工、审批验收代办等7个工作专班,有力促进项目快启动快落地。
这套“组合拳”成效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肇庆新引进万达国家度假区等项目505宗,计划投资额116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制造业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占比均超过70%。同时,新增开工项目300个、实际投资额301亿元,新增竣工项目271个、实际投资额212亿元,126个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动工。
从行业来说,肇庆市“4+4”产业集群建设表现也十分亮眼,共有规上企业79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206.25亿元,同比增长4.7%,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例提高到69%。
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尤为突出。小鹏汽车实现量产,并创造现阶段造车新势力中所有单车型最快万辆下线记录;风华高科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建设,极大缓解国内高容产品“卡脖子”问题。两大产业链“链主”企业正成为肇庆产业发展的龙头引擎。
更令人欣喜的是,就在几天前,肇庆牵手全球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共同建设国际一流、世界领先的锂电池生产基地。这是肇庆建市以来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将为肇庆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面对经济发展底子薄弱、规模偏小、结构不优、产业链不完善等困境,肇庆以“产业招商落地年”为抓手,埋头苦打“产业翻身仗”,现已形成破局破题、奋力崛起之势。
破解土地“生死门”
2020年12月2日,肇庆四会挂牌出让32宗近1500亩工业用地,为28个产业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预计全部项目投产后可为四会市新增工业总产值约6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四会工业”。
这样的“大手笔”,不止在四会,在肇庆近年来也较为少见的。这得益于与“产业招商落地年”同步开展的“产业用地整理提升专项行动”。
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比较,肇庆并不缺地,而且土地优势明显。在多个招商场合,肇庆市主要负责人都将土地资源作为六大优势之一,进行重点推介。
虽说肇庆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低,但土地使用仍很粗放,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项目落地仍遇到土地瓶颈。
围绕这一系列限制产业发展的土地问题,肇庆提出“找存量、要增量”,通过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联动争取省重大项目指标、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规范管理农村宅基地,同时规定50%的用地指标要用在产业发展上来。
同时,肇庆也在产业用地提质增效上进行了多种探索。
肇庆高新区推行“零土地招商”,在不增加土地供应的情况下,对现有圈而未用、经济效益低下、因亏损而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用地(厂房)进行二次招商,实现“增资不增地”,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值,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端州区相继收回了俊富工业园、祥和工业园、11区近600亩低效用地,将其作为本土企业增资扩产的新阵地。去年5月22日,风华高科投资75亿元的高端电容基地项目在祥和工业园启动,3年内该项目产值将达50亿元。
四会市通过政府收储统租提升产业用地效能。对未达到约定条件的低效产业用地,企业可申请政府收储;对可提升产业用地项目,企业可申请政府对原宗地进行分割后收回部分土地使用权,可将成片空闲且适宜单独安排使用的用地交由园区管理机构(或委托产业运营机构)实行统租。
此外,肇庆还要求,各地每季度需分别提供2块工业“熟地”或通用厂房、1块以上农业或商贸“熟地”。这些“熟地”用地手续完善,项目可直接落地。
过去一年,肇庆完成产业用地整理提升2.4万亩,完成年度总任务的120%。其中盘活已供未利用及低效产业用地10414亩,消化为供应产业用地5961亩,新增政府储备工业用地7625亩。
不破土地“生死门”,难赢产业“翻身仗”。今年,肇庆将全力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地机制,探索土地“商改工”,力争整理提升产业用地3万亩以上,为“产业招商落地攻坚年”奠定基础。
搭上湾区“新列车”
2020年底,随着怀阳高速肇庆段、东进大道三期等一批交通“大动脉”建成通车,肇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再提速。
去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明确提出打造肇庆东站、珠三角枢纽机场站两大枢纽。肇庆正式进入“双枢纽”时代。
面临“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历史性机遇,肇庆以交通“硬联通”开道,以规则机制“软联通”搭桥,深度嵌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共建共享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在主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赢得一席之地,搭上大湾区这趟“高速列车”。
作为湾区后起之秀的肇庆,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在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和产业共建中“甘当配角、争当主角”,当好大湾区产业溢出“蓄水池”,并积极推动部分龙头企业争当大湾区“链主”企业。去年,肇庆从大湾区兄弟城市引进产业项目325个、投资总额503亿元。
承接湾区优质产业资源,关键在产业平台。去年,肇庆西江高新区、高要产业转移工业园(金利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与国家级高新区——肇庆高新区形成“金三角”,将推动经济发展换挡提速。
此外,肇庆充分发挥特色园区建设工作专班作用,引进万洋众创城、平谦国际现代产业园等集约平台运营商参与园区建设营运,建设中安智谷、信基创新产业园等一批“高容量”“高速度”“高效益”的“三高”产业园区,积极打造金利五金智造小镇、肇庆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重大平台,产业园区及其配套建设日趋完备。
下一步,肇庆还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特别合作试验区、港肇合作示范园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动对接广深港澳创新科技走廊,积极参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大湾区科技产业重要承载地、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谋划建设大湾区—大西南科技产业园,积极引进大西南企业在肇庆建立大湾区总部。
值得一提的是,肇庆还将深入推进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香港公开大学(肇庆)等项目建设,确保广东公共卫生与健康医学院、广州华商学院(四会校区)今年建成,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通过星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示范带动作用,肇庆将加快肇庆万达国家度假区、端砚文化旅游区等文旅项目建设,打造西江百里历史风光带和千里旅游大走廊,推进“粤桂画廊”建设,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加快绿色崛起、争当湾区新秀的肇庆,令人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 余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