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与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益生菌听起来相差甚远,却同属于微生物大家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继续关注微生物安全与创新话题。他建议,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帮助我国在微生物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
微生物资源超千万种利用率不足1%
南方日报:微生物无法用肉眼观察,却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吴清平:微生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与人类健康、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微生物资源超过1000万种,但目前人类所认知的不到总数的10%,利用的不到1%,潜力巨大。同时,生物安全也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重视,从SARS、埃博拉病毒到新冠病毒,高危性致病微生物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目前,我国缺乏微生物学科前沿和产业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布局和系统创新研究的顶层设计,因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系统创新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微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科创中心,有哪些优势与基础?
吴清平: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热带地区,面向太平洋,毗邻南海,气候高温潮湿,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挖掘利用的天然宝库;此外,随着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地区之间以及粤港澳与国际间人流、物流往来将更加频繁,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微生物安全领域的潜在威胁。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我提出建议,集聚粤港澳三地优势力量,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得到了科技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等肯定与重视。
2018年以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整合国内外研究力量,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合作,在实施方案上达成共识。目前,国际科创中心前期建设稳步推进。
建议将中心建设纳入
大湾区总体建设规划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吴清平:首先,我们将构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菌种资源保藏平台,建成保藏量近期(5年)20万株、中期(10年)50万株、远期(15年)80万至100万株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创建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在内的现代微生物组学技术平台,具备复杂数据挖掘能力的高性能数据运算与生物信息分析平台。
除了基础研究,在技术研发与成果孵化方面我们也有了初步规划,包括生物芯片、微生物新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
南方日报:如何理解“菌种资源保藏”的重要意义?
吴清平:正如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在微生物领域,菌种资源十分关键。例如,我国益生菌产业产值超500亿元,占全球产值的17%,而核心菌种自主率不足10%,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与科学大数据库构建意义重大。
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已经建成国家专利菌种保藏南方中心,并成为国际确认的国际保藏机构。通过前期资源挖掘和创新,初步建成了保藏量12万株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库。
南方日报:加快推进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您还有哪些建议和规划?
吴清平:这是一项目标高、规模大、紧迫性强、高层次人才聚集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多方群策群力共同推进。
我建议,加快将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纳入大湾区总体建设规划,在前期建设基础上,选址毗邻港澳的广州市南沙区或深圳市建设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这有利于集聚粤港澳三地的高端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并满足国家微生物战略资源库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