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硬仗。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为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为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决策部署,4月19日,韶关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新能源产业韶关对接大会在韶关市区举行,率先吹响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的号角。
大会以“碳达峰、碳中和,韶关在行动”为主题,旨在积极响应国家“3060”目标要求,以创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为目标,深化与广大投资者合作,努力将韶关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进程,为国家和广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韶关贡献。
韶关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肩负维护南岭生态安全和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生态服务功能的重任,同时又是广东主要的电源基地之一,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韶关将把能源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按照全市统筹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加快建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资源资产价值化,加快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进程。
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热议
韶关新能源发展机遇
当天的大会上,来自新能源产业的精英翘楚、学者专家以及各行各业的130多家企业代表和省市相关部门共计400多人齐聚,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产业发展、韶关行动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
会上,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王一波解读了“双碳”目标下韶关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亟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支撑,光伏和风电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势在必行。“双碳”目标要立足中国实际,形成中国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的局面,国家已从对外依赖的高碳能源体系切换到自给自足的低碳能源体系,韶关要充分发挥优势,大力推动电力、钢铁等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信息、生物、机电等产业,抢占市场先机,实现规模与效益倍增。
与会学者、企业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次改革路径探究的大会,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盛会。他们表示,此次来韶参会,正是希望深度对接、参与韶关新能源产业建设布局,为企业寻求更多发展机遇。他们将抓住此次大会创造的机会,加快在韶新能源领域投资布局,助力韶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公司在韶关落地了多个项目,投建发电项目达480MW,是韶关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践行者。参加韶关新能源产业对接大会让我看到了韶关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高效的资源统筹能力。”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阳光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张许成介绍,接下来,结合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及韶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部署,公司计划在韶关设立“智慧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自主研发为主,科技成果转化并重,从事源荷协同互动机制、虚拟电厂、光储融合及联合调度推动新能源高比例渗透的研究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实现韶关新能源产业弯道超车。
“韶关是一片投资沃土,我们公司接连将两个项目落地韶关仁化和始兴。接下来,我们希望和韶关市委、市政府共同努力,为韶关新能源全产业链高水平发展作出一份贡献。”中国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王文欣表示,该企业两个项目在韶关落地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感受到韶关各职能部门高效的办事效率。
据悉,面对我国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碳达峰、碳中和步伐加快,韶关将积极统筹利用新能源资源和开发条件,依托新能源项目和矿产资源情况导入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智慧能源等新能源装备,实现资源资产价值最大化,打造新能源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韶关积极构建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韶关新能源电力建设起步较早,现状已具备一定规模,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优势明显,石英砂和特殊钢等原材料基础较好,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全市正加强资源统筹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统筹,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韶关市发改局局长郭先桂介绍。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湘赣地区发展的枢纽位置,韶关在区位、安全、气候、交通、网络、电力等方面有天然优势,同时,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是其优势特色产业,在经济贡献中占有关键的基础地位。
韶关市供电局负责人介绍,按目前执行的电价情况,韶关大工业电价为全省最低。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容量电价、基金附加及力调电费均全省统一收费,若在韶关市落户,韶关市1至10千伏大工业平段电度电价仅0.4717元/千瓦时,比全省平均电价低0.07元/千瓦时,比广州等珠三角地区低0.1387元/千瓦时。按该项目每年5亿千瓦时电量需求计算,在韶落户比珠三角地区每年节约用电成本6900万元。
当下,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韶关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狠抓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高质量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发展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提升生态“含金量”、发展“含绿量”,让“绿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改革的最亮底色,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子。
“韶关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韶关贡献,打造韶关样板。韶关当前正以资源迎产业,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招财引智,希望与会嘉宾和企业家为韶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韶关投资建设新能源产业的各个项目中,推动韶关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说。
会后,韶关市政府相关领导率市直部门分别与39家在韶投资意向明确的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座谈会后,部分与会企业还调研考察了韶关光伏项目以及丹霞山等建设情况。
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提高固碳能力和减少碳的排放。能源领域碳排放总量大,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韶关是广东主要的电源基地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境内发电装机容量805.4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占比达14.1%,新能源电力建设具备一定规模。
韶关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大,在太阳能资源方面,1991-2020年近30年间,韶关年均总辐射达到4346兆焦/平方米,折合太阳能年发电小时数达到1207小时。韶关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潜力可达838.95万千瓦,太阳能光伏产业内部市场需求潜力较大。
在风能资源方面,韶关风能资源较丰富,大风天气日数相对较多,适宜风能开发。根据近30年韶关市国家气象站最大风速数据显示,韶关最大风速≥5.6m/s天数有68.7天,最大风速≥6.4m/s天数有39.5天。目前,韶关还有待开发风电场项目48个,装机容量321万千瓦。
“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韶关将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充分发挥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力争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突破50%。”郭先桂表示。
“十四五”期间,韶关将大力发展光电、风电,有序开发水电、生物质发电,集中建设和分布发展并举,推动氢能发展,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保障韶关能源供给、经济增长和生态发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先进节能技术的集成优化应用,削减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改善消费者福利。在增加能源供应总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低碳排放的增加速度和数量。
此外,韶关将实施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推进工业、交通、供热等领域电气化改造,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电力、热力和燃料占比。建成光、风、水、储综合电力系统,满足碳减排双控目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供给安全的多重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
壮大绿色经济新业态围绕新能源布局
去年全年净增72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8个院士团队项目和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等3个新型研发机构成功落户,来韶考察洽谈的知名企业家和院士专家创历史新高;韶钢智慧中心实现了铁区和能介生产的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和大数据决策;华韶数据谷、华南数谷(一期)落户“华南数谷”大数据园区,成为全省9个数据中心之一……
近年来,韶关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不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2020年,韶关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考评中,韶关居北部生态发展区首位。
目前,韶关开展“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打造对接“双区”的园区平台。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引导企业集中入园和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强力壮大绿色经济新业态,加快推进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发展,韶关出台了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专项行动计划,全力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汽车及零部件等高新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
接下来,韶关还将围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充分发挥自身在钢铁、有色冶金、稀土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努力构筑经济、清洁、高效的低碳能源发展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能源安全保障。
“十四五”时期,韶关将面向光伏产业的发展需求,强化与龙头企业及硅材料供应基地合作,坚持高端化、差异化发展路线,重点布局PERC及HJT电池与组件、太阳能集热器、光伏设备、逆变器、封装、浆料。围绕PERC及HJT电池与组件,引进电池及组件的关键设备制造,如钝化层沉积设备、高精度印刷及烧结设备、高质量非晶硅膜沉积设备、透明导电膜沉积设备等,形成高效电池及组件的关键设备供应能力。
此外,韶关将依托金志利、中机重工等企业在现有基础,引进发展集整机制造及叶片、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打造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引进培育新能源船舶。抓住北江干线扩能升级机遇,在曲江白土镇规划建设船舶产业园,积极引进新能源船舶及配套企业。依托白云电器智能电网产业基地项目,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基础装备、电力专用芯片、智能传感、电力机器人、输变配工程集成、储能及智慧能源系统等产业,积极引进智能电网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设备集成,以及先进储能中的充放电、通信装置、系统管理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制造企业。
出台优惠政策
全方位支持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韶关市委、市政府重视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我们将举全市之力支持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建设、经营、发展,可为有意向、有实力在韶关投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量身定制’优惠政策,全力为项目落地建设发展提供保障。”韶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华旭初表示,韶关将以非凡之举、非凡之力优化服务,奋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在韶关安心发展、加快发展。
据了解,韶关围绕“降成本、优服务、提效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涵盖财税扶持、人才支持、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充分体现出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强烈信号和坚定信心。
在财税政策方面,企业落户园区享“四个1000万”鼓励政策。凡满足华南先进装备园和莞韶产业园产业发展要求的入园企业,均可享受最高1200万元的建厂补助、最高1120万元的租金补助、最高1200万元的贷款贴息和最高1000万元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助。
在人才政策方面,韶关市系统推出《丹霞英才计划》《韶关市扶持产业科技人才实施意见(试行)》等人才政策,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韶就业创业及转化成果。韶关市2019年到2021年每年引进2000名各类紧缺急需人才,目前全市累计引进“丹霞英才”2700多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3名、硕士研究生985名、本科生1699名。
在创新政策方面,韶关市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且上不封顶用于科技创新工作。对韶关大型骨干企业争取到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由财政按获得经费的30%予以资金配套支持。对引进重大科技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及科技创新人才成果在韶关落地的,按每个项目每年不超过1000万元,连续5年予以支持。
在供地政策方面,韶关采用多种方式灵活供应产业用地,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对属于省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制造业项目,土地出让底价可按所在地土地等别对应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在融资政策方面,韶关市财政统筹有关专项资金,采取优惠利率帮助贷款到期的企业通过运用“过桥”贷款专项资金实现续贷,在现有贷款利率水平基础上下调10%—15%。
筑牢生态屏障
推进国土绿化、提高森林质量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除了要在能源供给侧实现减排,还需要提高固碳能力。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巨大。其中,森林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韶关作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中坚力量,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基础良好、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围绕“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目标,韶关市继续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筑牢粤北生态屏障,努力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固碳能力,韶关市积极推进国土绿化,不断提高森林质量。韶关市立足优良的森林生态资源禀赋,在全省率先吹响了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号角,不断巩固和强化生态优势。“创森”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干群接力植绿,现已完成森林抚育13.2万公顷,春季造林进度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2019年,韶关市级“创森”五大体系24项工程345个项目已全部顺利完成。2020年,所辖7个县(市)均实现了“创森”申请和总体规划的“双备案”。
得益于“创森”工作的快速推进,韶关市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目前,韶关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居全省前列;此外,韶关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为粤东西北首个获此称号的地级市;2020年韶关森林资源碳的总储量达4976.42万吨,二氧化碳吸收量达1.536亿吨。
撰文 范永敬 沈明礼 蔡仁银
统筹 毕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