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6月25日至26日,韶关市召开“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下称“双变”)试点工作推进现场会暨全市产业园区大会,加快推进“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工作,并以此为引领推动全市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园区高质量发展,着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高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双变”改革是韶关破解发展难题,一体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韶钢、韶冶第一批改革试点启动以来,韶钢产业园制氢(一期)、中金岭南军芃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等一批项目已落户,有近40家企业计划落户韶钢园区,第二批改革试点(东阳光、凡口矿、丹冶)顺利启动,为同类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产城融合发展探索了路径、提供了示范。
接下来,韶关将继续扎实做好入园项目和企业跟踪服务各项工作。同时,加快谋划启动第三批试点,确保“双变”改革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取得更多更好成效,奋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全市经济腾飞的核心增长极,为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注入新动能。
向改革要动力 凝心聚力推进“双变”改革
产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认为,没有工业的发展,没有产业的振兴,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就是一句空话。韶关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园区、希望在园区,必须要坚持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深入实施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韶关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韶关是华南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小三线建设期间,布局了韶钢、韶冶、大宝山、凡口矿等一大批各类传统工矿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形势和产业布局结构的变化以及受到资源枯竭、城市规划调整和企业转型等影响,散落在城市的众多工矿企业闲置大量旧厂房和土地,面临低效低产等问题。
为盘活资源,加快发展,韶关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实施“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审议通过韶钢、韶冶试点实施方案,并推动纳入2021年广东省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加快推动韶钢、韶冶从传统的生产型厂区向现代化园区转型,一体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非凡之举破解发展难题,解决顽瘴痼疾,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自改革试点启动以来,韶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深入韶钢、韶冶、凡口矿、丹冶、东阳光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双变”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韶关市发改局、工信局等部门指导编制了宝武(韶关)现代产业园发展规划和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韶关市直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各项试点工作任务顺利进行,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试点企业土地盘活路径已明确,重点项目引进有序推进。广东加氢站和制氢项目、中震科建防灾减灾装备项目、广东中金岭南军芃智能装备、含锌渣烟化炉吹炼资源化利用与环保升级改造项目等试点园区标志性项目均已动工建设。湖南镭目机器人、华加日公司高端铝型材制造等项目已完成签约。韶钢科创中心大楼改造项目已有欧冶链金、广东宝氢、众投邦等企业注册。韶钢影视基地项目力争年底前获批和动工建设。韶冶法人化各项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韶关“双变”试点工作得到了相关企业和各方的热烈响应和高度评价。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6月25日为现场会发来的贺信中表示,韶关市敢为人先,大力推行“双变”试点工作,是韶关市改革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是颠覆传统、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发展的鼎力之作,中国宝武将全力支持宝武(韶关)现代产业园的建设。省国资委主任李成认为,韶关积极推进“双变”试点工作,探索实现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老工业基地“厂区—园区—城区”产城融合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为全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五年再造一个韶钢”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标杆企业
干净整洁的生产现场、现代高效的智慧中心、五彩缤纷的花园工厂……今日韶钢呈现出的“不一样的钢铁”得益于“双变”改革试点的大力推进。
韶钢是韶关的龙头企业、工业名片,长期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韶关市印发《关于推进韶钢“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试点的实施方案》以来,韶钢积极推进试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有近40家企业计划落户韶钢园区,韶钢产业园制氢(一期)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为韶关改革试点作出了示范。
韶钢在探索“厂区—园区—城区”产城融合转型升级道路上,以钢铁产业为基础,延伸并集聚绿色低碳的新技术企业,并从产业、功能、交通三个维度,构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绿色发展新格局。计划到2025年,形成以钢铁新材料、氢能源产业、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应用为主导,科技研发、物流、大数据等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氢创产业园将成为‘第二韶钢’的产业和韶关经济新引擎。”宝地广东党委书记、总经理冯国辉介绍,园区总投资规模预计32亿元,投资强度预计538万元/亩。项目全面招商并保持稳定运营后,园区年均产值规模将达96亿元,年均税收贡献约4亿元,可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
结合钢铁主业三年规划,韶钢梳理出约3平方公里的现代产业园用地,初步形成钢材生产园区、氢能产业发展区、钢铁产业链发展区、钢铁智慧发展区、资源综合利用园区、稀有气体园区、钢城创谷、钢城印象园、松山科谷、生活配套区、生态漫游区十一大功能区。目前,在氢能产业、影视基地、工业机器人应用、科研机构、钢铁产业链等重点产业板块已接洽并有投资意向的客商共33家。
值得一提的是,韶钢标志性项目智慧中心的建成,首次在业界建立了贯穿铁、烧、焦的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从原料、烧结、焦化、高炉、炼钢、轧钢、能介到物流的全流程集中操控。
接下来,韶钢将有序推动改革工作落实,加快从传统的生产型厂区向现代化园区转型,把韶钢打造成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标杆企业,力争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韶钢”。
“三年再造一个韶冶” 打造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功能材料产业园
韶关是老工业基地、“中国锌都”和“有色金属之乡”。韶冶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铅锌生产基地,为韶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找到一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2020年,韶冶厂明确生产区域按“工改工”模式、生活区按“工改商”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打造“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整个园区建设将以绿色智能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韶冶现址已形成的产业基础,秉承城市矿产资源化、装备设施智能化、厂容厂貌去工厂化、生产运营绿色化的“四化”发展理念,打造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功能材料产业园。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按照韶关的部署,2021年以来,韶冶积极实施《关于推进韶冶“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试点的实施方案》,努力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标杆企业。
广东中金岭南军芃智能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项目,已于5月底动工建设,预计9月份建成投产;离子液脱硫副产SO2高值化技术改造项目、年产12万吨锌基新材项目、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与半导体材料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一个又一个大项目接连落地,吹响了韶冶“双变”冲锋号。
韶冶专职党委副书记唐良卫介绍,韶冶充分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坚持“四化”发展理念,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有色金属基础材料及金属二次资源环保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绿色循环、高端延伸为发展方向,紧盯“再造一个韶冶,把厂区打造成景区”的目标,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型功能材料、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助推传统冶金向“无废冶金—环保技术—高端材料”转型,实现“厂区—园区—城区”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园区土地盘活,韶冶采用“工改工”“工改商”模式,大力开展低效土地盘活工作;落实企业法人化,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提升盈利能力,主导园区建设、运营、发展等工作;开展园区建设用地规划调整,强化园区运营管理工作,以扩园的方式把中金岭南(韶关)功能材料产业园纳入华南先进装备制造园,进一步优化园区管理体制。
与此同时,中金岭南公司持续加大对韶冶投资力度,注入韶冶“双变”新动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在一季度已正式投产;含锌渣烟化炉吹炼资源化利用与环保升级改造项目在6月份投产;搭配处理城市矿产ISP无废冶炼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已完成揭榜挂帅,还有检验检测中心等十余项重点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建设。
第二批“双变”改革试点启动 县级三家企业开启蝶变之路
6月26日,韶关市分别在仁化县和乳源县举办第二批“双变”试点工作推进现场会,正式启动凡口铅锌矿、丹霞冶炼厂和乳源东阳光“双变”试点工作。
在第一批试点成功经验基础上,韶关市委、市政府增加凡口铅锌矿、丹霞冶炼厂和乳源东阳光公司作为县级改革试点,指导编制了丹冶、凡口矿、东阳光等第二批试点实施方案。在第二批试点中,韶关将依托凡口矿、丹霞冶炼厂现有资源及产业基础,通过产业升级、三旧改造、完善周边社区、村庄配套设施等方式,打造集“采—选—冶—精深加工”全产业链于一体的优质园区,进而聚集人才、拉动周边各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升级。力争2021—2023年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以上,园区基本成形,“厂区—园区—城区”转型升级初见成效,产值达80亿元以上,实现再建“一个丹冶”和“一个凡口矿”。
韶关将支持东阳光开展“双变”改革试点,加快从传统的生产型厂区向产城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转型,完善厂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闲置和低效用地开展以商招商,延长产业链和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把厂区变成园区。同时,推动园区与县城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共享,促进产城融合,实现产区变城区。把东阳光产业园区打造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端制造业标杆,实现“再造四个东阳光”的宏大目标。
目前,韶关还正加快谋划第三批改革试点的企业,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目前初步确定纳入第三批试点的企业有中核广东科技、广东铝厂、坪石发电厂(B厂)等,力争今年9月份启动。
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连续两年获国务院表彰
韶关加快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今年4月底,韶关市再次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获国务院2020年度督查激励,成为全国获得该项激励的10个地方之一,这也是韶关连续第二年获得该项督查激励。
作为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之后,韶关工业也经历过转型升级的阵痛。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打造园区提质增效新平台、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近年来,一项项举措让昔日工业“火凤”完成了涅槃,浴火重生。
改革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着眼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韶关加快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2020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总量达到308家。拥有省工程中心78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连续五年,韶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位居粤东粤西粤北第一。
莞韶大厦行政功能全部迁出,转为孵化器,腾出最优地段、最好场地,作为科创空间;举办高新区科技产业发展推进大会、新能源产业对接大会等活动,探索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3+3”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逐渐形成“支柱产业支撑带动、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韶关积极对接优质创新资源,举全市之力全面深化改革,以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引擎,走出一条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狠抓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推动乳源、乐昌产业园孵化器建设,华科城孵化器、华工众创空间、众投邦科技众创空间通过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加快创建新平台,成功组建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加快推进中科院南岭国家公园研究院、广东省内河港航发展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韶关先进材料研究院等落地韶关创建高水平研发机构。目前全市已认证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21家,近年新增省级研发平台(孵化器)74个,国家级孵化器和省重点实验室均实现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立足优越的生态环境,韶关持续壮大绿色经济新业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韶州体育公园、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开工建设,成功举办2020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系列文化旅游体育活动。此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累计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实现全域覆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自2020年以来,在韶关市委、市政府积极对接下,前往韶关对接交流的院士、专家数量创历史新高。韶关市引进3名院士等高端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6个院士团队项目,新增21个省级研发平台(孵化器)、14个院士(博士)工作站和创新基地,引进70名产业发展领域紧缺适用人才。
打造3个超千亿产业集群
以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韶关全市园区发展全面加快。2021年1—5月韶关产业园实现规上增加值57.47亿元,同比增长30.8%,高于全市规上增速11.4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71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04亿元,同比增长120.1%。
韶关地处北部生态发展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接下来,该市将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通过工业园区点状集聚开发,企业集中入园发展工业,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着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高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以园区化为产业发展方向,韶关将千方百计盘活园区经济,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园区率达到70%以上。高水平做强做优韶关高新区,加快推进高新区“三去两化”(去机关化、去行政化、去社会化,实现专业化、专职化)改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减隔震新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力争早日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与此同时,高水平建设县域现代园区,高水平推进“双变”改革试点。韶关还将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园中园、专业园。立足资源优势,谋划打造光伏和风能全产业链,重点打造零碳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防灾减灾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市场前景好、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推行“一区多园”发展专业园区,韶关高新区分阶段分类别将各县(市、区)产业园区以“直营店”“加盟店”的形式纳入管理范围,各县(市、区)产业园因地制宜加强对园中园、专业园的管理。
产业是园区的命脉,产业发展是园区竞争力的核心所在。韶关将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工作的第一抓手,提升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主导特色产业,以园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韶关将大力发展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轻工业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
打好“特色牌”。以入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围绕省以及该市产业集群培育重点,韶关将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加快打造低碳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电子信息和大数据等3个产值超1000亿元,现代钢铁、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绿色矿业、现代物流等5个产值超500亿元,文化旅游、现代食品、林业经济、防灾减灾、内河航运和船舶制造等5个产值超300亿元以及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细分行业领域产业,着力打造“355N”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同时,加快推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十四五”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
撰文:潘俊宇 范永敬 沈明礼 蔡仁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