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湖桥到前海石,从改革“试验田”到开放“窗口”,一直以来,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引领时代风潮,创造无数个制度“第一”。如今,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深圳继续发扬特区精神,大力推动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今年7月,我国首座国际仲裁大厦在前海落地。随着一批国际组织及境外仲裁机构、熟悉两地法律的港澳律师进驻,深圳的国际仲裁水平将迈上新台阶,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也将进一步提升。
深圳对国际化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上升,其背后是深圳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居全国第一,对外经济活动活跃带来大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的需求。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共分为5方面47条,“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位列其中。具体措施分别从法律规则衔接、国际仲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关便利化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索。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重大使命。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圳需要谋划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助推双循环,引领高质量发展。
因此,创新和完善商事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粤港澳规则衔接的“融平台”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点。如何克服不同法律制度和体系带来的阻碍,实现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不同法系的衔接和互助至关重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深圳一直致力于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融合发展。
今年4月24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落地,为港澳法律界人士开展以国际仲裁为中心的业务提供空间,为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调解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提供便利,6家港澳知名机构明确了入驻计划。
5月,深圳国际仲裁院加挂“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牌子。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将推动三地制度、机制和规则的互认、共生、融合和衔接。
在与港澳法律界“群聊”的同时,深圳也在主动“出圈”。目前,深圳在香港成立了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的分支机构。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在香港以独立仲裁机构形式运作,被最高人民法院和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列入共同认可的香港仲裁机构。
为了提升在世界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影响力,深圳还在拓展国际仲裁合作的“朋友圈”。
深圳国际仲裁院作为港澳与内地法律界合作的桥梁由来已久。今年7月,中国首座国际仲裁大厦在前海落地。深圳以此为物理场所,以合作形式邀请合作紧密的国际组织及境外知名仲裁机构进驻,构建“以我为主、优势互补”的国际争议解决中国高地。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世界银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瑞士商会仲裁院、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等一批国际组织及境外仲裁机构表达了入驻前海的意愿。
“在香港做不到的,在内地做不到的,我们可以在前海先行先试。”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首任司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前副主任、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会理事梁爱诗对深圳的法律衔接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
开放型格局下深港加速融合
在香港长大的朱隽文,拥有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多地教育的经历,而在即将迈入不惑之年时,他选择北上举家迁往深圳。其公司入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三个孩子入读深圳学校。
这是深港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深圳探索规则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的有力证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越来越多的港澳籍青年开始出现在前海、河套、南山、龙岗、光明等深圳各区域,工作领域也从最初以金融、科技创业为主,逐渐拓展至文体、餐饮产业,在企业和政府部门就业者日渐增多。
“我们的公司享受了社保补贴和人才补贴等政策。目前正准备资料申请创业免担保信用贷款,这可以在不牺牲股权份额的前提下获得融资,对初创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朱隽文说。
在河套的福田创新创业社区,他的初创团队获得了既低廉又高效的办公环境,社区的创业辅导团队还会介绍目前最新的扶持政策,并协助其整理申请材料。
深圳在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和龙岗区四个区都建立了深港青年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平台。其中,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92家,其中港澳团队140家,而且超半数创业项目成功拿到融资,孵化项目涵盖互联网、智能硬件、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我们来的时候两手空空,而改变这一切的,既有深圳非常完善的产业和科技配套,也有前海对港澳青年创业的支持。在这里,我们享受到办公室优惠、企业和个税优惠、核心成员的保障房等支持。让我们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两轮融资,项目估值逾1亿元人民币。”郭玮强回忆往事如是说。
2016年,他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办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4年过去,郭玮强的团队已从只有2人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了20多个专利,建立了2个自主品牌,与1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保持合作。
南方观察
深圳如何推动制度型开放?
制度型开放聚焦规则与制度层面的改变。简单而言,就是主动对标和对接国际先进的市场规则,在清理国内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规范透明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当前,深圳经济步入新阶段,发展模式向高质量效益型转变是必然趋势。只有做好制度层面的准备,清理与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推进制度型开放,才能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点。这意味着,构建以规则机制衔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新格局,深圳要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条件下探索深度合作,打破旧框框,释放一切活力,把“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圳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一方面,针对目前大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圳敢闯禁区、不留死角,分别从法律规则衔接、国际仲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通关便利化等8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另一方面,深圳通过立法先行,高度对接国际惯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让制度型开放有法可依,于法有据。
开放共赢方能凸显区域经济魅力。我们看到,深圳不断健全法治建设,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法律规则衔接;率先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面营造激励和保护创新的良好环境;打通国企“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强化—选人用人市场化”改革链条,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