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惠州:紧抓实体经济 加速“融湾入圈”

2021-11-16 09:57 来源:南方网 乌天宇 于蕾

  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内,工人挥汗如雨,建设现场热火朝天;白盆珠水库旁,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稳步推进,美丽乡村正向“美丽经济”蝶变……初冬朝阳下,惠东处处活力四射、欣欣向荣。

  “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惠东抢抓“双区”及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以重返一流为战略目标,以山海统筹为基本路径,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向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月15日,惠东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惠东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陈广文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回顾过往,展望未来,陈广文表示,惠东将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活力十足、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魅力惠东。

  培育大产业

  科技赋能抢占创新发展新赛道

  在“双区”叠加效应、深度“融湾入圈”的历史机遇期下,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之角的惠东县,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7月23日,位于平海镇的惠州LNG接收站项目动工建设,一期工程投资达66.36亿元,预计2023年底前建成投产,惠东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基地再添新动力。

  8月26日,惠东县2021年产业项目集中动工竣工活动举行,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3个会场,活动现场,总投资430亿元的45宗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类项目集中动竣工。

  此前,产业结构仍不够优,工业体量不大,支柱作用不强等,是外界对惠东的刻板印象。如今,大项目抢滩登陆,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已然成为惠东积蓄发展势能、加速迈向跨越式增长新阶段的真实写照。

  一年来,惠东坚持“项目为王”,成立18个重大项目专班,加强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太平岭核电项目一期提速、中科院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楼封顶、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启动建设、总投资430亿元的45宗项目集中动竣工。

  一年来,惠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引导376亿元金融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工业用地挂牌供应1333亩,投入37.2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再苦再难也要把产业园区建设好。”陈广文在报告中指出,展望新的一年,惠东将继续聚焦实体经济,坚持资金、用地用能指标、基础设施项目等资源要素向园区倾斜,有序推进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谋划建设惠州电子元器件项目集聚区;强化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项目,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动工、早投产,做大制造业“堆头”。

  科技创新是壮大实体经济的关键。报告提出,惠东将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引进培育创新主体、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方式,做大科创企业“成长库”,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85家,力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分别增至6家和30家,科技赋能抢占创新发展新赛道。

  建设大县城

  沿江向海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

  地处西枝江河畔的大洲村,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乡村。如今,该村正在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高大的现代化小区耸立村内,一所高标准双语学校已投入使用,未来这里将成为惠东县CAZ(中央活力区)。

  大洲村是惠东县城建设发展变化的缩影。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惠东县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特别是北部山区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一直是制约区域发展均衡的关键短板。

  近年来,惠东县深入实施县城扩容提质“三步走”战略,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构建“大县城”格局,取得了较好成效:大岭撤镇设街道后并入县城,实现县城扩容;增光片区划入九龙峰旅游区,打开了惠东山区发展的大门。如今,“一城两街道一区”的城市发展雏形已经显现。

  今年以来,惠东坚持建管并重,城市活力持续焕发。报告指出,当前,惠东大洲新区建设全面铺开;黄排河县城段提质改造工程、白花镇建成区风貌管控提升工程基本完工,“智慧城管”平台启动运行,市民生活工作更加舒适便捷。

  展望未来,报告提出,惠东将着力构建沿江向海的大县城。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深化“多规融合”;推动平山、大岭建设管理接轨,基本建成大洲片区中央活力区;开展县城西枝江“一江两岸”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地标;完善白花和九龙峰规划,提升九龙峰“山区门户”辐射带动力;加快平山、稔山“双城一体”发展,规划建设惠州湾惠东TOD新城,打造惠东沿江向海的“客厅”。

  以大县城为中心,惠东将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多元化的新型特色城镇群;推进范和湾等区域城市设计,将稔平半岛建设成为能源科技岛、特色旅游岛和生命健康岛。

  在推进县城扩容的同时,高标准提升城市建管水平。根据计划,惠东将完成6个交通拥堵点改造,投用首期445个智慧公共停车位,推进县综合交通与路网监测调度中心功能升级,推进“公园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建设一批小公园绿地,力争南湖公园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

  此外,惠东还将高质量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交通路网,建成通车3宗、加快推进6宗、动工建设6宗道路项目,完成18公里以上县道或乡道建设;健全农村供水管理体制,完善农村集中供水设施;启动建设稔平半岛供水工程二期管网及黄埠镇内涝综合治理工程;新建一批5G基站、充电桩等新基建设施。

  构建大交通

  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当前,惠州正大力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构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大交通体系,打造大湾区东部枢纽门户。在此背景下,惠东也正以交通为引领,打造“县外联通、县内循环”的大交通体系。

  日前公布的《惠东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2019—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惠东将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架,建设干线公路和城市干道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其中,打造惠东站和惠东南站为核心,层次清晰、布局合理、集散高效的综合枢纽系统。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惠东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部,是湾区向东拓展的门户地区,同时又是深汕合作通道的必经之地,做好交通保障是惠东各大产业项目发展的必然之举。

  报告指出,今年以来,惠东开展“融入深圳都市圈”行动,与“双区”及两个合作区紧密对接,特别是积极对接“双区”路网体系,广汕铁路惠东段及深汕西高速公路惠东段完成征地,惠霞高速(1号公路)惠东先行段建设提速,深汕铁路惠东段及环稔平半岛高速进展顺利。

  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惠东将继续深度对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交通体系,配合推进高铁、高速公路和海上航线建设,完善接驳空港、海港的交通路网,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着力构建“融湾入圈”的大交通。

  同时,惠东将加快融入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和“五横五纵”交通路网,完善镇村交通设施,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的交通网络,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承载区提供交通支撑。

  具体来说,实施融入“双区”的交通项目工程,配合推进广汕高铁、深汕铁路、深汕西高速改扩建、惠霞高速(1号公路)惠东先行段等工程,做好深汕第二高速、河惠汕高速、机场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参与深惠汕海上客运航线建设;完善城乡交通路网,建成通车3宗、加快推进6宗、动工建设6宗道路项目,完成18公里以上县道或乡道建设。

  ■观察眼

  撑起惠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在正在进行的惠东两会上,一组数据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7%,增速全市排名第2;工业投资增长56.9%,增速全市排名第2;

  过去五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87亿元,年均增长12.6%;

  2022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工业投资增长25%;

  今后五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3%……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既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项指标快速增长的背后,正是惠东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雄心壮志。

  面对“双区”建设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之角的惠东,正在加速“融湾入圈”步伐,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以大项目集聚大产业,锚定建设经济繁荣、活力十足、生态宜居、和谐幸福的魅力惠东。

  纵览惠东大地,处处跳动着建平台、上项目、抓产业的强劲“脉搏”。

  ——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科创中心主体工程顺利封顶,8宗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上下游衔接、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雏形初现;

  ——在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润泽(首期)数据中心拔地而起,“全省第一的数据中心聚集区、全国重要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区”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在稔平半岛,太平岭核电、港口海上风电、惠州LNG接收站项目加快施工,清洁能源大县的格局正在形成……

  这一个个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不仅是惠东迈向新征程的铿锵步伐,也是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补课”。

  过去,提起惠东,大家总会有这样的印象:似乎没有支柱产业。尤其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惠东产业结构比较低端,传统制鞋业、旅游业也小而散,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实体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了惠东书写绚丽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所在。

  正所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惠东将落脚点放在了平台建设上。今后五年,惠东将以大平台带动大产业,夯实工业发展基础,打造更具竞争力的“3+5”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发展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经济等三大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以及现代农业、民营制鞋业、商贸物流业、健康产业、滨海旅游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全力补齐工业短板。

  宏大蓝图已然绘就,发展信心掷地有声。只是,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从来不是一步之遥。

  平台建好了,怎么引来金凤凰?项目落地了,如何保障资源要素跟着走?只有把这些事情一件一件落实好,惠东才能真正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骨架”,长出强县富民的大产业的“血肉灵魂”。

  尤其是,当前惠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阵痛期和蜕变期,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更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就像陈广文所说,再苦再难也要把产业园区建设好。

  经历破茧的痛苦,才可羽化成蝶。在奔向未来的日子里,惠东须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蹄疾步稳提效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于蕾

编辑:农海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