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邹采悠,是惠州市的一名基层宣讲员。
2021年11月,我作为驻村选调生来到博罗县湖镇村驻村,正式开启了宣讲之路。回首这四年时光,从在田埂上的青涩试讲,到如今在聚光灯下的从容绽放,我的幕后始终有一位最佳拍档——我的妈妈。
厨房灶台前的启蒙课
2022年7月,我接到宣讲“乡村五大振兴”的任务时,正对着厚厚的政策文件发愁。对于刚工作不久的我来说,这着实是个大课题,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多个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当前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形势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党都需要高度重视、关乎发展大局的重大任务。可好政策怎么样才能讲得透,讲到乡亲们心坎上?
妈妈在厨房揉着面团,蒸汽裹着酵母香飘进书房,“别闷头看文件,我们以前小时候天天在地里跑,就知道稻苗得顺着垄沟长,政策宣讲也得踩着地头的实情走。”
那段时间的试讲总在晚饭桌前,我站在冰箱旁比划手势讲“产业振兴”。妈妈边洗菜边打断我:“刚才那句‘核心价值观’像背课文。不如给大家讲讲那个脆李有多甜,那个田园民宿是怎么从三间土房变成青砖小楼的。”月光透过纱窗洒在她沾着面屑的围裙上,妈妈絮絮叨叨着把枯燥的条例讲成了邻里唠嗑。
后来,我在镇上宣讲时,特意带了一筐陈姨家的新品种脆李,乡亲们笑着凑上前尝味道。我还展示了李叔家整理闲置房屋当民宿的图片,果然见乡亲们看得入神,连七十多岁的胡爷爷都眯着眼问:“这民宿这么好,我们小组也想搞啊!”
邹采悠在基层宣讲
演播厅里的争吵与和解
2023年底,我收到一个好消息:惠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微宣讲大赛名单出炉,我赫然在列!这是我第一次拿到市级大赛的门票,激动之余又难免紧张——对比同场的全国劳模、省级讲师,我的资历太浅。思来想去,不如“放手一搏”,讲讲我的驻村故事,平凡、质朴却足够真诚。
邹采悠在湖镇村
赛期将近,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打磨出新稿子《“惠”聚青春 “乡”约未来》,讲述我助力湖镇村千年古村文化振兴,从而赢得“中国传统村落”国字号荣誉的故事。配合着文稿,我还制作了精美的ppt,连开场音乐都得掐着秒播放,不能差分毫。赛前最后一场彩排,妈妈举着翻页笔帮我点ppt,突然按错了页码。“说了不要乱动!”我盯着跳错的画面,在台上崩溃地吼出声,她捏着翻页笔的手猛地缩回,无措地点了点头。
那天彩排结束,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点。妈妈在客厅对着笔记本电脑笨拙地打字,老花镜滑到鼻尖,屏幕上是逐页标注的课件笔记:“讲驻村工作时,翻到第3页PPT”“讲古村落非遗时,立刻播放第10页PPT的内嵌视频”。她一边改,一边递给我一杯热牛奶,叮嘱我喝下休息。杯壁上凝着水珠,像她眼眶里没掉下来的泪。
决赛当天,她提前两小时到现场,趁着人少在观众席里前后左右来回走,反复帮我找舞台最佳站位。她气喘吁吁跑过来,像发现珍宝似的凑到我耳边:“等会儿站舞台中心靠后点,这样两边的人都能看清。”那次,我们配合得分秒不差,我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后来我才知道,她背地里把笔记背了又背,直到能精准配合我的每一句话。
邹采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生动实践我来讲”——惠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微宣讲大赛专场活动
微信对话框里的无声支持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广东在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上提出系列举措。作为基层宣讲员,我紧跟政策导向,立足市场监管的本职工作,创作了稿件《倔“匠”是怎样炼成的》,讲述博罗青年教师刘泽龙、中广核惠州核电高级工程师陈泳群两位工匠如何在夜以继日的磨砺中实现“制造强国”的故事,以激励更多青年人传承匠心。
我带着这个稿件走进镇街和校园宣讲,其中在惠州学院举办的“惠州青年说”专场面向100余位大学生宣讲,收获不少好评,有同学向我反馈“希望毕业后也能投身到智造行业,为建设惠州出一份力”。
“惠州青年说”专场宣讲
9月,我有幸参加广东省“粤讲粤精彩”巡回宣讲报告会(惠州专场)。活动规格高,上台前一夜我几乎未合眼:晚上十点调整文稿表述,确保使用规范性表述、还原政策原貌;凌晨一点优化背景PPT,确认字体清晰度与背景反光问题;凌晨三点反复通读稿件,打磨语速语感,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二天一大早,我顶着通红的双眼赶往会场。
邹采悠在广东省“粤讲粤精彩”巡回宣讲报告会(惠州专场)
宣讲现场,我站在舞台中央,聚光灯下突然看见最后排熟悉的身影——妈妈抽空来到现场,举着手机对我点头微笑,像无数次在我试讲时悄悄塞进掌心的热水杯一样温暖。她全程录下视频,结束后在“幸福老邹家”的微信群里发了一轮又一轮,字里行间满是抑制不住的骄傲。
尾声:永远的最佳拍档
今年的宣讲工作安排依旧马不停蹄:在全国助残日前夕,我围绕惠州市护苗培智学校创作宣讲稿《“孤独”有解 爱即答案》,呼吁大家给予“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更多关爱与帮助;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以东江纵队的故事为主线,创作了宣讲稿《另外一个“炮火连天”的战场》,带着大家回顾华南敌后抗日战场的烽火岁月;我还以全国最美家庭——博罗县徐益成一家四代护林人坚守罗浮山的事迹为基础,创作宣讲稿《瞭望塔上的一万声“平安”》等等。宣讲之路紧张、忙碌、充实,却从未止步。妈妈因身体原因不能每次到场,但温暖的加油打气从未缺席:“今天降温,西装里穿件薄毛衣”“记得时不时喝口水,保护好嗓子”。
四年来,我创作了20多个宣讲作品,走进机关、进企业、进镇村、进校园开展宣讲60余场,受众超万人。同时,我坚持磨炼宣讲业务水平,多次参加全市宣讲大赛获一等奖,受聘为惠州市青年讲师团成员、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政策宣讲人才,从一个手握话筒就紧张的“小白”,真正成长为初出茅庐的宣讲新人。
这一路走来,妈妈始终陪伴在我左右。从厨房灶台前的鲜活举例,到演播厅里被我吼红的眼眶,再到微信里的无声支持,她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最好的宣讲不是声震屋瓦,而是把心揉进故事里,让每个听众都能触碰到滚烫的真情。
我热爱宣讲,热爱将政策的温度、奋斗的激情带给群众,更爱妈妈满眼欢喜地坐在观众席最后排等我上场。她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闪着光,像极了微信对话框里那个永远跳动的小红点,在时光里静静发烫。妈妈早已成为我宣讲路上永不谢幕的最佳拍档。
来源:广东宣讲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广东宣讲”微信公众号(gdbx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