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楠,是来自东莞厚街文化服务中心的一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近几年,我又多了一个身份——莞邑百姓宣讲员。新的身份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自豪的责任和义务,是宣讲和本职工作1+1大于2的巧妙融合,是用“文艺+宣讲”把党的声音融入群众文化工作中,送到群众身边,传到群众心坎上。
用心用情讲好“鳌台故事会”
厚街的本土群众文化品牌“鳌台故事会”,是“文艺+宣讲”的重要载体。
我从2018年开始成为“鳌台故事会”的一分子,当时“鳌台故事会”还叫“周六故事会”,创立于2009年,每逢周六,厚街广场露天舞台亮起暖黄灯光,台下小板凳上就会亮起百余双期待的眼睛,台上有群众讲故事、戏说故事、长篇故事,有群众文化工作者用话剧、小品、曲艺等形式“讲述”故事,也有专业或业余故事选手讲述长篇主题故事或小故事。当时的我还是一名高校教师,受邀走上舞台讲述正能量故事,比如讲来自厚街的莞籍首位共和国将军王作尧的故事等。
2021年,我从高校辞职,正式入职厚街镇文化服务中心,从此扎根厚街群众文化土壤。同年,“周六故事会”品牌升级为“鳌台故事会”,不仅坚持用文艺形式讲述群众身边的正能量故事,还主动把舞台“搬”进社区、企业、学校、商场等,“搬”到群众中去。
这几年,我和文化服务中心的同事们深耕本土,先后在这个舞台上创作演绎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有反映乡村振兴的原创小品《广场一角》;有歌颂厚街好人好事的原创小品《老板!你傻呀!》、曲艺说唱《厚街好人颂》;有讲述广东省人大代表、厚街党员网格员陈建聪的评书《网格里走出的人大代表》;有歌颂清洁工的原创小品《城市美容师》、歌颂社区志愿者的原创小品《把心交给你》;有展现厚街非遗故事舞木龙、厚街腊肠等传统文化数来宝《厚街神游》、群口快板《厚街行》;有反映厚街高质量发展的音乐快板《四面八方唱响“百千万”》;有颂扬厚街历史名人陈琏的相声《向他学习》、有颂扬厚街革命历史人物快板书《东江水流长》;还有再现厚街革命老区红色故事“黄潭战斗”的快板《血战黄潭》……
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员,我是“鳌台故事会”舞台上的常客,在为群众提供更多文化服务和产品同时,主动担起一位“宣讲员”的责任义务,坚持“厚街故事厚街人讲”,用心用情讲好身边故事,让正能量的声音和党的创新理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耕本土创新“文艺+宣讲”
如何才能让“文艺+宣讲”真正做到“声”入人心?我最大的感受是“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坚持融入真情实感,坚持以创新形式讲述真实故事。
前两年,我参与创作了《金鹅银濑》喜剧小品,并以《“一碗濑粉”品城市温度》为题,讲述了广东省非遗项目“厚街濑粉”融入城市和群众生活中传承发展的故事,让一碗“厚街濑粉”跟着一个城市温情故事,走上了央视舞台,也走上了“莞邑百姓宣讲”舞台。
《金鹅银濑》喜剧小品中,我参与了策划和编导并在其中扮演了90年代濑粉店老板阿弟,小品取材于真实故事:这还得从我2014年第一次到东莞厚街参加惠民演出说起,东莞本地朋友热情地带着我去吃烧鹅濑粉,滔滔不绝地讲着濑粉在传承中并融入时代生活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这个非遗项目与这座城市人们的情感链接。2021年我入职厚街基层群众文化岗位后,参与了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濑粉也渐渐融入了我的工作生活。我想,能不能以“厚街濑粉”作为创作主线,讲一个暖心城市故事,让更多人共鸣并参与厚街濑粉的传承发展呢?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一位扎根东莞厚街文化界14年的大哥李建华的支持,他想起多年前一次在厚街吃濑粉时,看到有个打工者没带钱,濑粉店老板当即送了一碗濑粉。这个真实回忆场景感动了同为外地来莞打拼的建华大哥,也给了我们创作灵感,于是就有了《金鹅银濑》这个喜剧小品。小品讲述了90年代初主人公崔大贵爱情、事业两失意,身无分文时,濑粉店老板阿弟免费为他送上厚街烧鹅濑粉并鼓励他重拾信心。30年后,崔大贵多年打拼,成了濑粉小吃店老板,在店门口张贴免费请困难人员吃饭的告示,继续传递这份城市爱心。我还在小品中扮演濑粉店老板阿弟。
这个来自真实故事演绎的小品《金鹅银濑》,不仅在本土舞台亮相引发了共鸣,还登上了央视三套新喜剧节目《旋转舞台》,同时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系列节目《趣说故乡情》播出,创新文艺形式的演绎和讲述,让这个本土非遗和城市温情故事更广为传播和深入人心。
后来,我又以《“一碗濑粉”品城市温度》为题,在宣讲台上多次讲述《金鹅银濑》背后的创作故事,并在宣讲中创作了一段说唱,制作成线上宣讲视频,广受好评并入选东莞“高质量发展我来讲”优秀宣讲微视频。
在推动“文艺+宣讲”声入人心的路上,我最大的感悟是,真诚永远是最动人的表达。
坚持初心传薪续火
从《金鹅银濑》、《“一碗濑粉”品城市温度》的出彩出圈,到《鳌台故事会》品牌的打造,“文艺+宣讲”的背后,要创新表达形式、讲好身边的故事,而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我持续探索着日常群众文化创作和服务跟宣讲有机融合。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厚街镇举行“弘扬劳模工匠精神 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宣讲活动,我主动请缨,和几位同事一起排练了《致改革者》朗诵,以“朗诵+宣讲”形式,让劳动者的身影和奋斗场景在一声声朗诵里具象化,为宣讲活动增色添彩。
上述实践也让我领悟到,做好“文艺+宣讲”当如榕树生长:主干要壮——我们坚持“厚街故事厚街人讲”;枝叶要茂——融合粤语相声、音乐快板等二十余种形式创新表达;根系要深——要联动曲艺社团和会员,结合自己的本土实际、特色亮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活动。
从大榕树下、中央广场到工业园区,厚街这座制造业名镇的文化图景愈发斑斓,变的是载体和形式,不变的是我那份传播党的好声音、讲好本土故事、传承本土文化的初心,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要主动做那传薪续火之人。
来源:广东宣讲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码关注“广东宣讲”微信公众号(gdbx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