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个城市致力于科学传播的科技馆等科普机构组成,是科技馆间自愿结合的公益性科普合作组织。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精神,切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的综合优势,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 背景和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及区域人才、知识、科技等要素高度集聚和深度融合以期持续创造发展新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是党和国家立足国际产业调整和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
科普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事关国家及湾区发展整体战略,需要集聚各方力量和资源高位推进,更需要三地科技馆同行紧密协同、务实合作,积极探索三地科技馆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模式,补齐大湾区科普教育的发展短板,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育科技创新文化,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惠及湾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福祉增长。
新世纪以来,广东大力实施科教兴粤、人才强省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和科普创新发展路子;香港和澳门文化服务业高度发达,拥有国际化程度高、实力较强的科技馆品牌。三地科技馆交流合作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不断突破和创新,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共建共享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广度深度和层次水平持续拓展和提升,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三地科技馆合作开展科普研究、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的基础已经具备。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虽然已成立,但因为时间短,紧密合作还没有形成,活动还没有完全展开;粤港澳三地在科普教育理念、认知、行动上存在差异;成员单位之间还缺乏整体联动、联系共享和协作;三地科普教育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整合程度较低,共建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合作交流带来了极大挑战。确立适合的发展目标,确定适合的合作项目,探索适合的建设路径,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促进联盟高效、高速和高质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愿景
(一)联盟理念
联盟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品牌共建”为理念,通过对湾区内科技馆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以及合作交流平台的搭建运用,实现共享共建、互惠互利、共创共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传播活动的开展、交流和建设,创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社会环境,切实提高粤港澳地区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资源共享。促进成员单位之间的展教资源、场地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科普资源的共享,实现效益最大化。
2.优势互补。发挥各成员单位的特色优势,特别是香港、澳门独特优势,实现成员单位之间地域、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
3.平等互利。打破区域和行政级别的限制,建设以诚实守信、互利共赢为基础的合作机制,使各成员单位均获得最佳效益。
4.共同发展。将原来分散孤立的科技馆和其他社会力量联结成为一支“科普航母联合舰队”,彼此开放、开拓创新、共同繁荣。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宗旨,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发展中注重资源整合和创新,在创新中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可持续发展,把建设创新型科技馆集群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强大动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 目标愿景
到2021年,联盟形成稳固的集群化发展模式,联盟成员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合作更加深入广泛,科普公共服务更加多元、发展活力更加充沛、创新能力更加突出,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科技文化教育集群和支撑大湾区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开源、开放、协调、共享的科普工作大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合作网络体系
逐步拓展盟员单位,保持特色,在目前成员单位均为大湾区内省、市一级科技馆单位的基础上,陆续发展一批区级科技馆单位,并吸纳部分与科技馆建设有关的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专业性高、社会代表性强的企事业单位,拓展联盟与国内外科技馆行业及科普团体合作,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形成立体的梯层结构和鲜明的区域特色。
(二)形成稳定工作机制
探索联盟的建设运行机制,确立联盟运行方式,促进联盟有序发展。定期召开成员大会、理事会会议,建立联盟工作协调小组微信群,线上线下商讨相关工作事项,增强联盟领导机构的稳定性和管理水平。计划每年召开成员大会不少于一次,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
(三)开展科普理论研究
鼓励成员单位积极开展理论研究,组织参与国内外科技馆学术交流会议,提升联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定期开展联盟成员间科普理论和方法的研讨、交流和培训,探索具有岭南特色,“粤港澳大湾区”特点的科普理论和科技馆建设发展模式,推出一批具有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提升学术话语权。拟每年召开不少于1次学术培训或主题研讨活动,2019年主题为“科技馆观众研究”。
(四)构建大湾区“馆馆结合”青少年研学体系
利用联盟科普资源的优势,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跨地域、跨城市、跨机构的研学活动,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开阔视野、交融交心、提升科学素养投身大湾区建设,以实现大湾区内科普资源的有效联动,构建大湾区“馆馆结合”青少年研学发展体系。计划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粤港澳青少年研学活动。
(五)打造“科学表演秀”整体科普品牌
“科学表演秀”包括舞台剧、童话剧、布偶剧、小品、实验体验等形式,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是大众喜爱的科普形式。以“科学表演秀”资源为特色,创建联盟整体品牌,定期组织粤港澳科学秀巡演活动,支持各地大型科学活动,形成成果推广辐射。计划每年在大湾区开展不少于1次的粤港澳科学秀巡演活动。
(六)开展大型科技文化活动
按照科技部、中国科协等部门的有关部署,结合广东科普日、广州科技活动周、香港科学节、澳门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技活动,组织联盟成员单位通过展览、工作坊、表演秀等形式参与,为不同区域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科普公共服务。计划每年在粤港澳地区参与或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大型科技文化活动。
(七)促进科普人员互访交流
依托大型活动开展成员单位的互访交流;通过专项事务开展成员单位双方、多方的决策层及中层骨干的互访交流。每年开展基层互访交流不少于3次,决策层及中层骨干互访交流不少于1次。
(八)构建科普资源数据库
基于云平台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科普资源数据库,通过对各成员单位科普展览、活动等资源采集,实现数据库查询、检索、分类、更新等基本功能,形成大湾区科普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科普资源信息化支撑体系,为资源共建共享及最大化利用提供便利。计划于2019年完成数据库建设,每年定期更新维护。
(九)搭建一网一号宣传平台
基于南方网“大湾区科普直通车”专题及新媒体南方号的建设,搭建联盟信息平台,以“一网一号”形式宣传联盟工作及各成员的展览活动、信息动态和理论文章,整体展示大湾区科普工作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打通信息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会员合作,为广大群众了解联盟成员科普资源提供平台和入口,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支撑。计划2019年上半年完成网站及南方号建设,建立信息小组及时更新联盟各类动态信息。
(十)大力开发科普文创产品
深入研究国内外科普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成员单位深度合作与优势互补,积极挖掘科普文化市场潜力,研发特色科普文化产品,如科普展品、科普纪念品、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玩具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科普展教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争取省委、委政府、省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推动本规划目标任务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和旅游发展规划,争取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给予政策扶持、条件支持和项目投入,为联盟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二)拓展资金投入
整合社会科普经费资源,推动联盟发展经费列入省科技厅财政预算,探索建立联盟发展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联盟成员单位通过各自渠道,争取社会资源,通过项目共建、捐款捐赠等方式支持联盟建设,促进本规划的实施。
(三)加强统筹指导
各联盟单位将本规划列入工作职责,纳入工作计划,联盟成员间要加强沟通协商,形成工作合力,稳步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各联盟单位确定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负责日常工作的的联络和协调。
(四)防范化解风险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标准和共建共享制度,在科普资源集成与共享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保护各类科普资源知识产权,按照兼顾效率与公益性,谁开放、谁受益,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安全公平使用的环境。
(五)加强信息共享
加强联盟成员间联络沟通渠道建设,促进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信息的及时传递、科普工作的定期交流以及重大计划的协商合作。完善联盟信息平台建设,成员单位定期通过平台发布本单位科普资源建设和展览活动等信息,不断丰富平台科普资源内容和共享服务。
(六)扩大社会参与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普智库,邀请专业人士为联盟发展提供意见建议。畅通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度。加强与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行业建立联系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