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3.1%……2月2日,在珠海市九届人大九次会议上,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姚奕生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用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总结2020年的发展成绩,展示珠海经济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奠基之年,珠海将如何迈好第一步?
珠海将重点抓好六方面的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为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宜居安居的魅力城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1.经济成绩
GDP正增长展现韧劲与实力
一季度-9.2%、上半年-2.5%、前三季度增长0.6%、全年增长3%,2020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的累计增速,画出了从负增长到不断提速上扬的完美曲线。
数据显示,2020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为3481.94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02亿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10.86亿元,同比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11.06亿元,同比增长4.1%。
这是有质量的增长。
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影响,珠海打出政策“组合拳”,及时推出“复工复产十条”、稳增长“1+7”等政策。自4月份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0.56亿元,增速从一季度的-20.7%逐月恢复至全年的1.4%。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目共睹。202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230.41亿元,同比增长13.1%,自去年6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连续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通过实行重点项目挂图作战,2020年,珠海推动543个年度重点项目建设扩容提速,全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56.22亿元,完成了年度计划的111.2%。
这是有温度的增长。
2020年,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首破千亿元大关,达1003.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7.2亿元,同比增长10.0%。全年完成九项民生支出461亿元,增长5.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8.1%。
这一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新增公办幼儿园37所、学位3.66万个;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10所,新增学位1.19万个;新增公立医院床位1567张;启动建设5处公办养老机构……
这份战疫之年的答卷,勾勒出了珠海的韧劲与实力,担当与目标。以此为基础,珠海踏上了新征程。
2.深化改革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新时期珠海如何继续做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实验平台、开拓者和实干家?
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珠海要在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体制机制“软联通”上率先破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配置、城市治理、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围绕这一目标,今年珠海将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包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联审联批改革,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电子化,推动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推进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动工建设市级市民服务中心,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设立“珠海企业家日”等具体举措。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样是珠海的重要命题。
报告提出,2021年,珠海将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加快打造十字门、吉大城市之心、九洲港和富华里商圈,建成中海环宇城、金湾华发商都、斗门富元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安排重点项目569个,年度计划投资1327亿元;新增“三旧”改造180公顷、完成改造140公顷;新建5G基站1.1万座。
优化提升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基地,持续发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推进高栏港综合保税区封关验收,办好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亚洲通用航空展、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二届大会等活动。
3.能级量级
推进珠海地铁前期工作
市能级量级偏小,一直是珠海的“心病”。
2021年,珠海确定了一系列“小目标”,以稳步提升城市经济规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保持正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等。
在此基础上,珠海将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提速路、桥、隧建设: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珠海至肇庆高铁、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珠海段,加快建设市区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二期,推进深珠城际铁路(伶仃洋通道)和珠海地铁前期工作。
为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报告透露,2021年珠海将统筹横琴新区、万山区、保税区等区域规划建设;推动香洲区构建“一园一镇一廊一带”产业空间格局;推动金湾区、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机场、海港联动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高地;推动斗门区完善城市“一河两岸四组团”布局,加快建设“两大产业带”;以国际标准建设运营高新区淇澳岛和后环片区,打造东部滨海新城。
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公共服务配套,也是提升城市能级量级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年,珠海将推进九洲观光塔、城市阳台建设,持续提升情侣路“一带九湾”品质;改造提升圆明新园、香山公园、炮台山公园;加快建设小横琴山步道,建成凤凰山、板樟山山地步道;新增86公里碧道;启动建设市级植物园、儿童公园,规划建设科技馆、青少年宫等。
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珠海提出,今年要建成市级养老服务机构;筹集1.8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建成幼儿园8所、增加学位2800个;推动和风中学改扩建,启动建设一所新高中,建成中小学8所、增加学位1.1万个;为全市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建成运营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启动建设珠海文化艺术中心等。
4.科技创新
力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超100家
近年来,珠海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2021年,珠海仍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为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在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方面,珠海将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力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超100家;以产教融合为重点,支持在珠高校与企业共育科技人才、共克科研难题、共享创新成果;用好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产学研基地及澳门四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横琴分部,开展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建设好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珠海)、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推进省科学院珠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暨南大学珠海科技创新园、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科技园建设等。
在增强创新要素支撑能力方面,珠海将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促进“珠海英才计划”提质增效;引进培育20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扩大科技信贷风险补偿金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参与科技信贷融资对接;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服务体系,建设上市公司孵化培育综合服务平台等。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珠海将出台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打印设备等产业集群发展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除推动格力电器高栏产业园等105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之外,力争年内引进97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争取重大航空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同时,深化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业态;加快建设中国绿色新材料(珠海)产业园、珠海国际健康港、南屏科技生态城、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产城融合创新特色园区;探索建立以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为主要指标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聚。
5.珠澳合作
推动横琴“分线管理”政策落地
去年以来,珠海全力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文章,取得了重要进展。
政策创新不断加码——除了横琴口岸开通新旅检通道,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外,去年珠海还推动出台了全国首部支持港澳旅游从业人员跨境执业的地方性法规,推出全国首个跨境惠企平台,澳资企业商事登记可实现“一门受理,一门办结”。横琴市政工程也首次向港澳企业开放,打破了又一座“隐形壁垒”。
产业协同跑出“加速度”——数据显示,去年珠海新增澳资企业1395家,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新培育澳门项目225个,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范区入驻18家涉澳金融企业和服务机构。
民生事业融合更紧密——顺利启动建设“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澳门单牌车入出横琴配额增加至5000台。同时,创新推出不动产登记、医保经办服务“跨城”办理新模式,全国首推澳门“境外钱包”跨境受理业务,启用粤澳跨境电子直接缴费系统。
今年,珠海将进一步加快珠澳合作开发横琴步伐。包括承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方案实施;推动横琴“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加快新一批涉澳项目落户粤澳合作产业园,探索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立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做大做强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范区,争取数字人民币在跨境场景试点使用;设立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完善横琴口岸商业配套,加快建设横琴口岸二期,推动实施珠澳客货车“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加快建设“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实施澳门居民“零出关”“零距离”办理珠海社保业务。
南方日报记者 沈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