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博士博士后人才队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也是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力量。近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收官,初步促成122个项目落户13个地市。一场大赛,如何激活人才一池春水、焕发科技创新活力?即日起,南方网联合广东省人社厅推出《跟着博士博士后追“新”》专题,探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大潮,敬请关注。
“通过大赛,我们离产业化更进一步,也拿到了‘第一桶金’。”走下领奖台,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博创赛”)揭榜领题赛金奖获得者宋冉不由得感慨。从2019年从事基于光电集成技术的海洋光学流速传感器研究,到“走出”实验室迈入应用场,宋冉用了5年。
宋冉团队获得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金奖。受访者供图
进站:攻克卡脖子问题
梦起湾区,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广州自古便是享誉全球的海洋城市。2023年11月,从事海洋研究与应用领域的90后山东女孩宋冉来到了广州,入驻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联合培养博士后,“湾区地理位置优势、人才支持政策等对我们来说极具有吸引力”。
海洋测量是人类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重要手段,准确测量海洋流速对于水文气象预报、海洋牧场、海洋油气开采、海底资源开发、水面上下船舰安全航行、江河水渠流量监测等至关重要。
以往海测是“看天吃饭”的苦力活,海底地形、海水密度、潮汐、风力、地转偏向力等多种因素均对海水流速产生影响。
要准确“拿捏”海水的“脾气”,就要攻克当下海洋流速测量极易受到地球磁场、周边噪音干扰以及时空分辨率低的卡脖子问题。宋冉及其团队带来了光学的解决方案,通过设计出基于光电集成技术的海洋流速传感器,具有高分辨率、高采样率的优势,“相较于声学剖面式流速仪测量流体区域的平均流速,光学法的运用可以精准测量具体点位的速度,精度高,并可实现即时回传数据”。
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宋冉成功研制出了初代工程样机——一台圆柱形的“黑匣子”,并在2023年年底进入海上测试环节。置身南海远海,那份波涛汹涌让她毕生难忘。为了躲避风浪,一路马达全开的航行让这个山东女孩“吐”了两天。“我很紧张,一边要克服身体不适,一边要一直盯着设备数据,基本上两天没有合眼。”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她也松了一口气:“测试结果比较满意,实验证明,测速仪测速范围为1mm/s-30m/s,相对误差1%。”
测速仪海试照片。受访者供图
揭榜:走向应用场
测速仪海试成功后,下一步便是走向应用场,这段路程也被产业界描述为“最后一公里”。
2024年7月,第二届博创赛启动,创新推出揭榜领题赛,由企业出题,邀请博士博士后“天团”作答。博创赛是广东省近年来面向博士博士后群体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奖励最优的创新创业赛事。推动实验成果加速走向产业,这个赛事功不可没。
“当时看到有企业需求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一致,便决定揭下‘英雄帖’。”在宋冉看来,博创赛搭建了产学研融合的桥梁,点燃了青年创新创业火花,也加速了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让更多科研成果被看到,也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产业的需求。”
是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通过参赛,宋冉及其团队对测速仪进行优化,让产品的各项指标更匹配市场需求。“发榜方要求研发一种可适用于0-600米水深范围的单点流速测量仪,布防于海洋中开展海水流速的长期测量。而我们的测速仪测量深度可以达到1000米水深。”宋冉介绍,结合企业需求,测速仪工程样机2.0版本使用了更耐压的材料,直径从20厘米缩减到8厘米,并加入小尺寸阵列芯片,可满足企业在小尺度范围进行流速测量,并可适用于多种海洋环境。
这个超出企业预期的方案也为宋冉及其团队带来了“第一桶金”——200万元的投资额。通过大赛,宋冉及其团队遇到了投资方、技术方等多个“伯乐”,推动他们的产品不断优化升级。而不断迭代的测速仪也将有更多的市场应用前景,如交通、农业等领域。
在大湾区,挑战不设门槛,英雄不问出处。如果要给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吸引度打分,宋冉给出了9.5的高分,剩下的0.5分是要留给参与“湾区故事”的每位创造者自己去品味、去描画。
统筹:刘丽君 何静文
策划:吴诗航
文字:吴依妮
编导:李婉婷
视频:林思霖
支持:赖晓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