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将发挥重要作用

2021-10-27 09:23 来源:南方网 钱明雅 姚昱旸

  50载风云变幻,50载初心不改。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同联合国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内容不断深化,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50年前,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重大意义?中国为联合国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面对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如何更好地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南方日报记者特邀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东燕,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等专家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如果没有中国,联合国根本不能代表国际社会

  南方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于联合国和中国而言分别意味着什么?

  张贵洪:对于联合国来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的政治生态,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从此成为重要政治力量,联合国也从东西方对抗的舞台转变为国际发展合作的主要推动者。

  李东燕:新中国重返联合国之后,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对联合国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如今,在推动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全方位参与联合国各领域事务,彰显更强的全球责任担当。

  凯瑞·布朗:对于国际社会来说,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标志着联合国真正具备了普遍性和代表性。中国代表着四分之一全球人口,如果没有中国,联合国根本不能代表国际社会。当年,重返联合国之路走得并不容易,但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理所应当的,中国在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中也必须拥有发言权。

  中国是联合国强有力的支持者和贡献者

  南方日报: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核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作出了哪些贡献?

  李东燕:中国一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强有力的支持者和贡献者。一方面,中国在国家层面大力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包括提前10年实现减贫相关目标。另一方面,中国加大国际发展合作和发展援助力度,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经济复苏,以推动国际社会支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张贵洪: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消除贫困作出巨大贡献,同时提出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也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此外,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在气候变化上采取了积极行动。今年9月,中国还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为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行动指南。

  南方日报:如今,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地区冲突、经济萎缩和不平等加剧等问题。在此情况下,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李东燕:受疫情影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落后于计划,面临挑战。其中,减贫、就业等目标受到的冲击最大。如去年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增至1.24亿,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无法获得充足食物。

  张贵洪:从前几年各国提交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来看,有一定进展。但当前仍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如何尽快结束疫情、实现经济复苏,为疫情后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周大地: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需要尽快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采取强有力措施,才能真正迈向可持续发展。但是,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策过程以及能源消费水平都不相同,这恰恰是常被西方国家所忽略的。西方国家往往想要平均分配减排责任,却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

  继续推动全球治理向平等、包容方向发展

  南方日报:在“逆全球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以联合国为核心和代表的多边机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联合国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张贵洪:联合国面临的挑战是综合性的,包括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大国战略竞争和对抗加剧、非国家行为体作用上升、非传统安全问题、全球问题和全球治理重要性愈加突出、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政治安全问题、全球公域的治理、新兴多边机制的冲击等。

  李东燕: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气候变化、新冠疫情、难民移民、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依然严峻;另一方面,大国关系紧张,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全球治理所需要的国际团结和多边合作被削弱。

  南方日报:外交部近日发布的《中国联合国合作立场文件》表示,中国将继续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以及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对于中国参与联合国事业的未来,您有着怎样的期待?

  张贵洪: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精神和价值相契合,与联合国事业密切相关。联合国系统及专门机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力量。

  周大地:即将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第一次气候大会,这是一次各国围绕气候变化问题的沟通机会。但是,要让大会真正发挥效用,需要各国在沟通时既有合作愿望、又有政治互信,才能真正团结一致、相互帮助。

  凯瑞·布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全球治理亦面临气候变化、各国发展不平衡、国际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国际秩序亟需重构,全球各国应凝聚更多共识,携手为世界的发展与和谐履行责任,而中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李东燕:在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方面,中国发挥着特有作用,既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重视发展合作,同时又具有积极作为、积极贡献、勇于担当的大国角色特征,是推动全球治理向平等、包容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钱明雅 姚昱旸

编辑:解双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