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 陈司悦 刘灏)今天(1月28日)下午,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委员们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和乡村振兴战略两个主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现场。记者 陈司悦 摄
主题一:粤港澳大湾区
省政协常委、省社科院院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在会上向记者介绍了省政协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情况。他介绍,2018年,委员们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融合发展机制等方面提交了60余件提案。
省政协委员王珺记者。记者 陈司悦 摄
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省政协常委、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副书记、省青年联合会主席张志华在记者会上表示,港澳青年在广东创业就业已经到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过半在粤港澳青年有意愿在广东创业就业。
“虽然港澳青年创业环境日趋向好,但是仍面临创业项目受限、创业资金支持不足,教育、医疗、生活等生活政策缺乏保障等瓶颈。”张志华援引广东省青少年事业研究与发展中心调研报告的数据说。他呼吁建设一批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整合湾区城市优惠政策以及相关厅局资源,联合粤港澳三地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支持,在基地建立一站式港澳青年服务平台。在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创新方面,要提升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软环境。张志华建议,为港澳创业青年提供青年公寓及人才公寓,为频繁往返港澳的内地人群提供便利及套票优惠。
省政协常委张志华。记者 陈司悦 摄
创办“湾区科技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将如何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受到与会记者的关注。省政协常委、民盟省委会副主委、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教授邓文基建议,提请中央设立国家层面的大湾区科技创新协调发展委员会,由科技部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组成。与此同时,推动一批流通、审批等政策出台,促进人、财、物和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大湾区高效流通;开放吸引一批重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企业“走出去”。
省政协常委邓文基。记者 陈司悦 摄
打造成“智能便捷化”示范性口岸
日前,国务院已批复同意将澳门莲花口岸搬迁到横琴口岸,新口岸的建设以及通关体制备受社会关注。省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东西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志达建议,创新通关模式,做到单项检查、信息共享、结果互认机制;加大科技植入,通过现代技术运用推进智能管理;强化交通衔接,以提高横琴口岸的运送能力和效率,将横琴口岸打造成智能便捷化示范性口岸。
省政协委员马志达。记者 陈司悦 摄
主题二:乡村振兴战略
省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陈祖煌向记者介绍了省政协助推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情况。2018年,省政协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粤东西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情况,开展了多层次系列化的民主监督和协商议政,为我省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陈祖煌表示,今年省政协将重点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规划和建筑形态、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开展民主监督,为广东省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省政协常委陈祖煌。记者 陈司悦 摄
破解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问题
有记者提问,如何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进而有效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省政协委员、民建暨南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森平回答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要坚持谁投资,谁拥有产权和收益权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对于国家和集体投资的纯属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应由政府承担管护责任,安排支出管护费用。对于一些准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工程的管护可以引进市场方式。
省政协委员杨森平。记者 陈司悦 摄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居环境整治也是硬骨头。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汤惠君提出,推进编制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要、体现乡村特色的规划,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建立乡村建设审批许可制度,根据区域乡村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提供农村住房建设户型参考样图,确保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
省政协委员汤惠君。记者 陈司悦 摄
引导青年返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人,更缺乏人才。”省政协委员、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董事长贺惠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只有让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人才想下乡、要下乡,才能真正破解乡村人才队伍的长期建设困局。
省政协委员贺惠山。记者 陈司悦 摄
贺惠山援引商务部的统计说,2017年农村网店有980多万家,从业人员有2800多万,这些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建议,要适应年轻人对于职业体面感的需要,把握最新的市场动向,与最新的产业结合,尤其是互联网+模式、创意农业、新型农业服务业等。
贺惠山指出,我省农业类学校的数量明显少于改革开放前,这是市场因素决定的,从招生的角度看,单纯发展农业类院校和农业类学科专业很难吸引大量考生。他建议,创新教育理念,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以事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核心,大量培养与农业相结合的交叉复合型人才,使得职业的地域性界限模糊化、青年学生的选择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