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吴明宇)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展现历史最好的物质载体。在广东,从南越王墓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从三大道观、四大古塔到近代革命策源地,岭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早的历史可上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物资源得天独厚。近日,南方新闻网、文史广东网记者围绕“让文物‘说话’,将尘封的古迹点化为鲜活的岭南故事”这一主题,对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结合文物考古讲述岭南故事方面,考古研究所有什么新的探索?
曹劲:这些年我们主要还是通过传统形式例如电视、报刊、书籍等来向大家讲述岭南的文物考古,例如央视播出的博罗横岭山墓地的考古纪录片、凤凰大视野播出的五集纪录片《烽火逆行》等一些重要考古项目的直播和纪录片。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短视频的流行,我们尝试在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优秀案例征集的过程中,将推荐作品放到了短视频网络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轻的网友的关注。我认为,这是文物考古宣传非常重要的手段和领域,希望未来得到更多专业力量的支持。
记者:进入新时代,广东考古应怎样继承和发展,助力构建更加完整、清晰的岭南历史图景?
曹劲:三十多年来,我们围绕岭南文明的发展脉络与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上开展了大量考古工作,但广东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关于未来,我们有几点规划:一是继续完善岭南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加大对聚落形态、埋葬制度、社会结构、环境等领域的探索,逐步构建起完善而清晰的岭南考古学文化发展框架,进一步还原岭南地区波澜壮阔的古代社会历史图景。这一点是我们的长期目标。二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积极探索转型。广东率先取消了涉企收费,基建考古经费财政兜底,我们要从考古项目跟着基建项目跑这样一个局面,逐步过渡到基建考古与主动课题并重。三是在课题攻关的基础上,推进其中一些项目进入国家文物局的“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同时,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利用广东改革开放营造的窗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岭南文化。扩大国际间文物考古的科研交流,与国外高水平的科研单位,搭建长期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开展互访互鉴,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四是进一步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岭南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好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记者:广东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文物兄弟大省进一步加强合作,让中国文物在南粤大地上丰富鲜活?
曹劲:岭南与中原地区相比,总感觉缺少“重器”,缺少令人惊艳的文物。对这个问题,我有两点思考:一是要深挖岭南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当代史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关注帝王将相的历史,遗产保护也开始重视反应普通民众生活的“民间文化遗产”、“世间遗产”。在这些方面,岭南是有优势的,我们有总数位居全国第六的不可移动文物,大部分是富有特色的古民居古村落,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系列重要的近代遗产。保护好这些遗产,讲好文物故事,就讲好了岭南风物与乡土,形成经久不衰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多向河南、山西、山西、四川这些文物大省学习,加强交流,请进来、走出去,不管是展览的流动还是人员的互访,必将大有裨益。
记者:请问目前广东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如何?考古领域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呢?
曹劲:目前,广东省的考古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从全国来看,我们的人才数量、机构设施都较为落后。以省所为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全国极少数集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和古建筑保护于一体的机构,是国内业务范围最广、功能最齐全的省级考古研究机构,也是全国罕有的能够独立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单位。与其它省份相比,该所从业人员数量偏少,编制数在全国省级考古科研机构中排名靠后,远低于其它省份文物考古机构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存在待遇偏低、野外津贴得不到有效落实等问题。目前,我们正积极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力推动广东的考古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较大飞跃,力争广东考古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如何更好开展文物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领略岭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曹劲:这几年我们在工作中也尝试以各种方式让孩子们走近文物走进考古。例如,每年在科技考古基地举办考古夏令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考古发掘等一线考古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见识了当今科学技术在考古事业中的运用;在南粤古驿道上举办“驿路同游”,让古驿道化身为中学生的户外课堂;考古标本陈列室也不定期地邀请充满求知欲的高中生们前来参观学习。下一步,我们也会思考如何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让校园里的孩子们了解岭南,了解身边的文物故事。
人物简介
曹劲,建筑学博士,二级研究馆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住建部名城委专家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