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汤文诗 通讯员/赵雪峰)一群群白鹭在河涌边翩翩起舞,一条条碧道上游人如织,家门口的美丽河湖不断涌现。广州市水务局努力推动广州水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市累计建设碧道821公里 “一区一示范”
碧道建设是广州响应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生动实践,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治理发展的新举措、新路径。
目前全市累计建设碧道821公里,推进“一区一示范”工程,打造“五个一”样板工程:建成全市第一条共同缔造碧道——鸭洞河碧道,第一条生态修复碧道——海珠湿地碧道,第一条水岸共治碧道——增江碧道,第一条产城融合碧道——蕉门河碧道,第一条乡村振兴碧道——大源支流碧道。全市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已建碧道的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为100%,整治河道127.98公里,河湖管理范围划定率为100%,开展生态岸线改造约152.7公里,保育江心鸟岛约200亩,新增慢行步道320公里,串联各类资源节点约417处。
广州实现“碧道+黑臭治理”“碧道+堤防整治”“碧道+文化传承”“碧道+全民运动”“碧道+口袋公园”“碧道+乡村振兴”“碧道+产业群落”等多元融合,统筹治水治岸治城,助推碧道发挥多重效益。多部门力量共建碧道,推进碧道沿线三线整治及滨水道路更新改造,将碧道建设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创建6条“不忘初心红色之旅”旅游精品线路,推进碧道节点“小项目大师做”和二沙岛碧道贯通工程等,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碧道建设管理。
全市进一步开展生态岸线修复和建设,巩固和推进河道再自然化,基本形成“5主6次”碧道风廊和流溪河、增江两条水鸟走廊,保存保育鹤之洲(92亩)、圣皇洲(52亩)两处巨大鸟巢,新增无人岛56.06亩,目前鸟类品种多达一百多种;修复花都湖、海珠湿地、大沙河湿地、南沙湿地公园、流溪河水库等5处110.5平方公里的水鸟生活环境节点。
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 系统治理、统筹兼顾
在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方面,广州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兼顾,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坚持流域统筹。流域层面,全市针对9大流域共设置5大流域管理机构,统一监督管理流域内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实行统一运行调度。在5大流域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内,划定105个排涝片区和2013个排水分区,编制静态洪涝风险图,为防洪排涝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全面分层落实管理责任,排水公司落实排水分区排水设施巡查和应急抢险责任人。广州从化入选国家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坚持“污涝同治”。开展2.6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创建,落实排水单元内排水设施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监管人,从源头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径流减量,目前建成区排水单元达标比例已达79.78%,推动形成“排水用户全接管、纳污管网全覆盖、排放污水全进厂”的污水治理体系。实施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让污水入厂、清水入河,目前已完成218条,改造完成后取得消除清污混溢、提升河涌水质、扩充调蓄空间、降低内涝风险等积极效果。
创新推行低碳生态治水 尊重、顺应、保护自然
在水环境治理上,广州始终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推行低碳生态治水举措,实现了河湖生态高效恢复、河湖健康生命不断焕发。创新推行降水位、少清淤、再生水补水等低碳生态治理举措,让阳光透过河床、让淤泥原位消纳、让生态自然恢复、让白鹭游鱼回归。成立市、区排水公司,实行“厂网河”一体化管理,花小钱、办大事,在高效提升水环境的同时,节约了大量治水资金,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广州市水务局不断推进排水单元达标创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涉水违建整治、合流渠箱雨污分流改造等,有效推动全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广州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两次获得国家激励、连续3年获评省河湖长制考核“优秀”等次,“智慧排水”项目列入住建部“新城建”专项试点,猎德污水系统“挤外水”等三个案例入选住建部评选的提质增效范例,广州获得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等。
下一步,广州市水务局将推动局系统32个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干部只争朝夕、持之以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能力提升、生态碧道、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农村水务保障、智慧水务、水文现代化、水务治理能力提升等工程,奋力推动广州水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走在最前列,加快建设江河安澜、秀水长清、人民幸福的生态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