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AI加持,人人都能活到120岁?”“AI会抢走医护人员饭碗吗?”“‘小数据’(罕见病样本)如何用在大模型上?”“AI、区块链如何更好联合赋能,助力智慧医疗?”2月22日,一场充满科技与人文味道、专业度与趣味度交融的对话,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举行,这是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组织8位专家学者,围绕“AI+智慧医疗”主题开展深度调研交流活动。
陈天祥(左)向杨鑫(右)赠送粤有数研究成果代表作。
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委会联席主席陈天祥首先代表团队,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物理师杨鑫博士赠送了一本学术研究成果,那是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第一本区块链专著《链能——区块链与产业变革、治理现代化》,该书主编为粤有数专委会执行主席、云宏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蓝云。陈天祥向接待单位的精心安排表示了感谢,并介绍说这是该团队自今年1月1日以来第四次深入数字化治理创新一线调研,此前已走访了广州市白云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第三届“粤有数”优秀案例获奖单位简知科技、A股上市企业佛山照明等三家单位。
研讨会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物理师杨鑫博士的《AI+医学影像分析与临床应用》主旨报告中拉开序幕。据介绍,其所在团队历经四个研究阶段:首阶段研发高精度肿瘤靶区自动勾画算法,突破传统放疗手动勾画的效率瓶颈;继而攻克多模态非刚性配准融合算法,解决单一模态影像配准的局限性;在完成技术底座搭建后,深入研究放射生物学与放射物理学的临床应用;最后,构建VR/AR/MR虚实融合训练体系,应对医疗、教学、科研的资源短缺问题。另外,面对ChatGPT和DeepSeek引发的技术革命,团队正着力推进其他创新方向,如:提升构建多组学融合模型,实现恶行肿瘤放疗疗效预测;进一步推动放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成果转化,实现高精度影像引导与优化放疗流程;打造放疗专科大模型,强调“小数据”(比如罕见病样本)的重要性,主张为模型引入遗忘机制与终身学习机制,实现模型的自更新。
在专题报告环节,6位医护人员从放疗升级、青年文明号数字化转型、智能护理革新、智慧导诊应用及志愿服务优化等应用场景,共绘医疗AI发展蓝图。剂量师李芳华技师梳理了AI赋能放疗自动计划设计的全流程;治疗师林志悦技师重点解析大型放疗设备TOMO如何通过360度动态旋转照射与螺旋CT扫描,突破传统放疗设备对复杂肿瘤和多发病灶的剂量覆盖瓶颈,实现自适应放疗;治疗师刘镖水主管技师则从具体临床场景出发,分析了在诊断端与治疗端中MRgRT的具体应用及临床获益;治疗师李展维技师揭示了在青年文明号中AI扮演的写作、信息、绘画助手身份;史可夫主管护师描绘了临床护理中的AI应用场景,并分享使用心得与体会;中心团委副书记、门诊办施楠研究实习员指出AI既为患者搭建了涵盖智能分诊、健康自测与智能推荐、智能语音助老服务等功能的智能导诊体系,还通过智能排班与患者需求动态捕捉机制,赋能志愿者开展精准化暖心陪伴服务。
在总结环节,广州市工信局原总工程师、巡视员、计算机应用高级工程师饶坚,广东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会长黄志豪,广东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志愿服务部部长张彦,华南师范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颜海娜,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黄建新,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吴少龙,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杨芳等专家认为上述工作为行业应用AI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医院到科室,从团队到个人,正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在医疗AI的深水区探索着“精准而不失温情”的智慧医疗新范式,为健康中国战略书写着充满科技感与人文性的时代注脚。专家们还指出,从全国、全球范围来看,AI在医疗行业有广阔应用前景,同时也有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
文 苏启航 蓝益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