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人工智能时代的公共治理: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共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和圆桌研讨环节,为探索智能治理路径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杨爱平、李志坚在活动开幕环节致辞。
活动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爱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研讨会旨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探讨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机遇与挑战,为智慧治理贡献学术与实践价值。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志坚表示,人工智能是推动公共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广东省多措并举,促进AI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强调此次研讨会为探索智能治理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契机。
分论坛一演讲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唐兴霖、万晓宏、刘红波、刘晓洋。
分论坛一围绕人工智能与公共治理的框架与体系展开。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唐兴霖对“公共治理的智能维度”进行了探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万晓宏对中国和加拿大两国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比较,并提出两国在人工智能合作的重要性;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红波对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构建了政策众包的人机协同要素与机制框架,并对政策众包的人机协同路径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晓洋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三维分析框架。
分论坛二演讲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吴旭红、康嘉文、王菁、郑跃平。
分论坛二聚焦智能化城市治理与数字政府建设。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旭红从传统理论的三类关系出发,结合鲜活的城市治理场景案例,对AI能否支撑数字政府突破理论陷阱进行了探讨;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康嘉文从人工智能应用的角度,针对效率低下、风险预测、信息不能预测协同困境等城市治理难题,以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优化城市服务的路径;中山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郑跃平采用定量研究和方式证明了政务服务质量的重要作用;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运营中心副主任王菁分享了中国联通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实践探索。
分论坛三演讲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颜海娜、吴少龙、胡汝为、刘汝青。
分论坛三聚焦人工智能与公共卫生及环境治理领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颜海娜从价值、组织、制度、问题属性四个维度展示了人工智能这一驱动方式对环境治理的成就与风险;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少龙探讨了AI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副系主任胡汝为以“G市肺健康计划”为例,分析了基层医防融合的智能化路径;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刘汝青讨论了AI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与规制问题。
分论坛四演讲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蓝云、邝艳华、邹均、庞宇雄。
分论坛四探讨了智能治理与公共伦理问题。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云宏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蓝云认为,大模型技术因“黑盒子”特性带来了技术风险、数据偏见和伦理冲突等挑战,亟需强化安全管控和伦理规范;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邝艳华剖析了数智化绩效评价的权力运行逻辑,揭示了数字化绩效评价在权力运行中的复杂机制;运通链达金服首席执行官邹均介绍了AI心理测评系统“安心智能体”,为心理健康治理提供了创新路径;金财智链研究院院长庞宇雄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产业链中的创新实践。
在圆桌讨论环节,广东数字政府研究院副院长侯全心对“业务与技术、安全与发展、技术与战略”三个关系进行了探讨;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芳、华南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王仁和等学者结合理论研究,与实务界代表展开讨论;广州市科学技术局陈茵、佛山市顺德区交通运输局范文龙从治理实践的角度,分享了技术创新与治理优化的经验。
研讨会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等机构协办。
文 王煜 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