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筹款平台的出现,为广大因病返贫患者获得慈善筹款提供了便利渠道。但不可否认,个别互联网筹款平台存在不规范之处。如何合法合规募集爱心善款,成为互联网筹款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互联网公益不是“法外之地”,如何完善平台治理、强化行业自律、纳入政府监管尤为重要。
近日,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座城市派驻地推人员进入医院地毯式“扫楼”,引导患者发起筹款。隐瞒求助者财产、随意填写金额、模板化撰写求助故事、末位淘汰等种种乱象引发了社会关注。对此,水滴筹连发两条声明,承认线下人员违反服务规范,已全面暂停线下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筹款平台的出现,为广大因病返贫的患者获得慈善筹款提供了便利渠道。与传统方式相比,互联网筹款平台具有及时、方便、免费等特点,也为公益慈善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但不可否认,个别互联网筹款平台确实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从“罗一笑事件”到最近的“水滴筹地推事件”,互联网筹款平台不断引发公众质疑。如何合法合规募集爱心善款,成为互联网筹款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亟待明确互联网筹款平台的法律定位。平台是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慈善组织,还是属于纯粹的信息中介?按照《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是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依法向民政部门登记,主要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实践中,一些互联网筹款平台采取的是公司制形式,目前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但如果只是信息中介的话,《慈善法》规定捐赠人可以通过慈善组织捐赠,也可以直接向受益人捐赠。也就是说,捐赠人的捐款不应该经过平台,否则就可能会发生“资金池”甚至挪用现象。
其次,互联网筹款平台作为信息发布方,依法负有审核义务,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平台要对求助人的个人情况、财产信息、目标金额、款项使用等内容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通过筛选确定求助人是否属于真正需要帮助的对象。为了做到既快又准的审核,除了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之外,平台还需要利用大数据、实地调查等方式对筹款人的真实情况予以核实,防止沦为诈捐、骗捐的工具。
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求助人或者平台发布不实信息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往往是以当事人撤销申请、退还善款而告终。按照民政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在发布公开募捐信息、开展公开募捐活动过程中,电信主管部门依法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平台服务实施监督管理,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和违法违规行为协查机制,强化协同监管。
再次,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筹款成本,提高平台透明度和效率,是网络筹款平台发展无法回避的内容。从此次“水滴筹事件”来看,这些花销是来自平台的自有资金,还是从善款中拿提成、甚至占用善款,公众难免有疑问。可见,为了避免捐款被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有必要对捐款去向与款项使用情况建立公开机制。
开展慈善活动应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实践中,互联网筹款平台大多坚持零费用原则,但当下互联网时代属于流量经济,即使互联网筹款这块业务不盈利甚至亏本,也可能为平台带来巨大流量,产生商业价值。不排除有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筹款在为网络互助、商业保险宣传引流,利用流量反哺保险、互助等业务。因此,要警惕平台只是“借慈善之名,行商业之实”,必要的时候可考虑要求平台公开相关营收数据。
最后,应加强对互联网筹款平台及其从事慈善活动的综合治理。仅仅依靠公众举报监督、事后惩罚显然不够,如何完善平台治理、强化行业自律、纳入政府监管尤为重要。就平台而言,互联网公益不能是“法外之地”,要在法律框架内依法从事慈善活动,不能将公益筹款异化为谋取私利。就行业而言,互联网筹款平台应加强行业自律,积极与公募慈善组织对接,搭建统一的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监管部门需要对互联网筹款平台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宣传推广、操作规范、退出机制等进一步细化,促进互联网筹款平台和整个行业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