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党员成为“社区人” 服务群众暖民心

2019-11-13 09:48 来源:南方网 全媒体记者 周甫琦

  “你们知道鸡骨头属于什么垃圾吗?”“餐厨垃圾!”“那猪筒骨呢?”“其他垃圾!”每天晚饭过后,白云区三元里街石榴桥社区华兴苑小区的楼道里,总会传来一阵阵问答声,这是居民楼里的在职党员正在开展“敲门”行动——上门宣传垃圾分类。

  今年以来,广州市推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开展服务,让“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逐步成为在职党员的新常态,成为广州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全市回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达26万多人,共成立了1925支党员服务队(突击队),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6800多次,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新生力量”。

  在职党员不仅是“社会人”,更是“社区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创新基层治理新要求和城市基层党建新需要,广州推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开展服务,引导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与服务,整合城市服务资源,壮大城市基层服务力量,在“解剖麻雀”中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专”与“精”

  资源下沉发挥在职党员优势

  “15加145等于160,看似很简单的数学计算,但若是放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就是个大问题。”三元里街组织办副主任李志军感叹道。

  三元里街平均日产垃圾量约160吨,其中餐厨垃圾约15吨,其他垃圾约145吨。“要想把这15吨餐厨垃圾挑出来,如何推进餐厨垃圾分类处置很关键。”彼时,三元里街想到了社区报到党员。

  “不同于社区老党员,在职党员大部分是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年轻人,他们说的话更有分量。”李志军说,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向居民宣传如何分类生活垃圾,能够更大力度地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中来。

  目前,三元里街道充分利用在职报到党员参与垃圾分类工作,13个社区均已组建垃圾分类党员突击队,推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普及。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单元,往往有不少与基层一线联系紧密的多元需求。石榴桥社区党委通过摸查群众需求和社区重点工作精心设计策划服务项目,制定每月服务计划,让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垃圾分类上门宣传服务活动、群防群治队伍、长者送餐服务、结对探访服务、“430”课后托管服务……在石榴桥社区,一系列精细化的服务项目,得到在职党员的积极响应,数千名群众受益。

  “作为一名党员,同样也是社区中的一员,社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要帮助解决。”石榴桥社区报到在职党员黄绍忠说,社区的事关乎每一个人,党员尤其要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优势带到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中来,为社区良好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越秀区洪桥街三眼井社区,不同于一般简单摆放的四色垃圾桶投放点,一处青砖黛瓦的“景点”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我们的在职党员利用专业特长主动设计的,改变了过去垃圾投放点‘脏乱差’的印象,让‘桶点’变‘景点’,极大提升了社区环境容貌。”三眼井社区党委书记吴立芳介绍,社区充分发挥在职党员的资源优势,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围绕社区安全稳定、垃圾分类、环境改造等具体问题,以在职党员为连接点,有效链接资源为社区服务。

  “在职党员回社区的报到服务呈现出专业化、精准化的特点。”广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党员报到时可自主申报符合自身特长的服务岗位,能够更好地链接社会资源带动社区。另一方面,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活动安排,有效保证了服务活动在“时间轴”上的连续分布,有的放矢地解决了社区的需求和问题。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将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与社区、群众需求充分结合,促进资源下沉至基层,形成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

  “点”与“面”

  从线下到线上延长服务“触角”

  “我参加,我参加,我参加……”国庆假期归来,当越秀区北京街盐运西社区在社区党员微信群中发出环境整治义务劳动的通知后,社区党员纷纷在微信群中回应。次日,盐运西社区便有20多名党员带着铁锹、扫把等工具进行清理社区卫生工作。

  “这只是我们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的一个场景。”北京街党工委书记麦碧环介绍,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后,会收到一份社区服务项目清单,分成公益类、岗位类、活动类、事务类四大类和26个小项,可以进行点对点的社区服务工作。

  由点及面,以点带面。北京街将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群众与区域化党建工作相结合,鼓励单位党组织与结对社区党组织联系,采取整建制方式进社区报到,定期组织党员到社区参加活动,实现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活动互助。

  三个月前,由越秀区北京街党工委牵头,号召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广州市司法局、广州邮局海关等18个单位党组织的在职党员参与北京街地区“1+N”在职党员服务进社区活动。

  “养犬要去哪里注册登记?”“出境旅游如何通过手机查询缴税记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政府补贴什么时候能够到位?”……现场100多名在职党员以党组织为单位,设置服务摊位,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咨询,安全生产、垃圾分类回收、禁毒知识、社区微改造、老旧楼宇加装电梯等相关咨询以及义诊等20项便民公益服务。

  “这些单位对于街坊市民来说,也许比较陌生,但涉及业务又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借助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契机,集中力量组织这些在职党员回到社区,扩大了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给居民带来更加全面的服务。”麦碧环告诉记者。

  为了扩大覆盖面,广州各区还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资源,通过小程序、微信群、网页等方式,建立在职党员与社区多方位的“线上交流”平台,依托一个个阵地平台,有效延长在职党员的服务“触角”,连接着党员的热情,连接着社区单位的各类资源,更连接着需要帮助的居民。

  南沙区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实施“党员助圆梦”行动,持续深化“党员时间银行”服务。通过“寻梦”“揽梦”“圆梦”行动,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在职党员根据自身行业、岗位特点、专业特长等实际主动承接任务,共同完成群众“微心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进社区、进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先锋模范作用。

  “依托于时间银行在互联网+社区服务的平台优势,在时间银行系统平台开发党员时间银行模块,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发‘时间银行’移动客户终端,形成了网站、媒体、移动终端全覆盖的服务平台。”南沙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以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实现线上服务交换,通过创新方式为居民需求收集、党员进社区服务对接、服务过程记录提供方便快捷的方式。

  “常”与“长”

  把单次服务转化为常态长效

  大华园门口、应元路18号铁门旁边、九兜巷口……在三眼井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协商委员会第一次协调会议上,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公示为议题,与会者制订了居民生活垃圾公示方案。

  “为了让在职党员长期发挥作用,我们把在职党员、社区党员和居民骨干都组织起来,成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协调委员会,完善制定社区治理的长期机制,让在职党员能够持久发挥作用。”吴立芳说。

  把人迎来,还得留住。如何把前来报到的党员真正“留下来”参与社区工作,是此次报到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以往的在职党员进社区,往往是一开始热热闹闹,不久就没了声音。”广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为改变这种“轰轰烈烈开场、悄无声息收兵”的情况,广州市从工作流程和要求、服务内容和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工作格局,将“单次服务”转化为“常态长效”。

  广州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组织全市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的通知》《在职党员回社区开展服务指南》,提出在职党员5项基本义务、“党员服务队(突击队)”6大服务项目、服务流程7个环节以及开展服务频率、党员参与次数等要求,逐步完善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工作机制。

  各区结合实际,分别出台了“在职党员服务日志”“星级党员评选”“积分制”“一人一档”等制度机制,作为在职党员开展服务的“指南针”和服务考核的“指挥棒”,强化对在职党员服务结果的反馈与运用,进一步激励在职党员的服务热情。

  在荔湾区蟠虬社区,每位报到的在职党员都能收到一本《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日志》,日志内设置“在职党员报到服务积分卡”“在职党员回社区服务记录表”“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思想汇’”等栏目,党员可在日志中自行记录平时生活中的服务行为和心得体会,由社区确认盖章后进行积分登记。

  “每次看到积分上涨,就乐在心上,自豪感也随之增加。”这是蟠虬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尹毅的真实体会,他说,“再忙我们也要参加社区的活动,因为这是作为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我们起好带头作用,社区才会变得更美好。”

  未来,荔湾区将逐步探索实行服务积分制,将积分类型分为“合格分”“优秀分”“先锋分”,根据服务次数为在职党员进行积分,鼓励党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社区党组织每半年将积分明细通过社区党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示,发挥正向引导激励作用。

  从“零参与”到“齐响应”,常态长效的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机制,激发了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

  广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不但发动了党员参与社区事务,也壮大了社区工作力量,缓解了社区干部“势单力薄”的状况,凝聚起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合力。

  全媒体记者 周甫琦 统筹:朱伟良

编辑:唐玉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