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广东,社工“双百计划”聚焦困难群体,为广大群众打通了民政服务的“最后一米”;社区基层自治实践不断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有了新的提升;社会组织监管培育并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三社”联动,构建出富有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双百计划”打通民政服务
“最后一米”
7岁的小凤出生在江门恩平,妈妈和大姨残障卧床,年迈的外公失去劳动能力,全家仅靠爸爸卖韭菜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这一切在当地社工陈顺娟和姚清清的介入后发生了转变。两位社工都任职于江门恩平市恩城街道社工站,这是广东社工“双百计划”中众多社工服务站之一。
广东社工“双百计划”由省民政厅推出实施,旨在推动全省社会工作向更加专业化和均衡化的方向迈进。从2017年起,我省每年投入近1亿元,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分两批建设覆盖全省19个地市407个镇(街)的社工服务站。目前,“双百计划”已由镇(街)直接聘请社工1737名。
小凤一家正是在街道社工站的帮助下过上了新生活。被评定为二级智力残疾的小凤进入特殊教育学校,自理能力明显提升。全家人住进整洁的新房,一家人重拾生活的希望。
在受助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广东社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经过数年的发展积累,有了显著提升。服务聚焦留守老人、困境儿童、残障人士及其他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服务对象更精准;内容从民政领域逐步扩大到脱贫攻坚、禁毒帮教、就业援助、应急处置等,服务领域更广泛。
在“双百计划”的推动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社工服务故事。社工为受助对象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陪伴,还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51岁的钟女士来自粤北的一个省定贫困村。对她来说,照顾家庭意味着在照料视力残疾的丈夫、智力残疾的儿女的同时,还要赚钱供养整个家庭。在“双百社工”和省民政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钟女士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将心中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截至2018年底,她饲养了130多头猪,全家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在聚焦困难群体的同时,“双百计划”也为广大群众打通了民政服务的“最后一米”。“双百计划”实施以来,直接服务民政对象近2.7万户,服务总人数75.6万多人次,近4000名群众在“双百社工”的协助下享受了应有的福利待遇。
“双百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财政支持,其资金主要由省、市级政府共同投入。2017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社工工资发放,此后每年递增5%。为建设更专业化和本土化的社工队伍,各级民政部门通过依托高校培养、举办社工专题培训班、加强实务督导等渠道培养社工人才。此外,采用明确薪资、逐年提高薪资等措施保障社工待遇,减少人才流失。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
有了新提升
城乡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居)民自治实践不断深化,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有了新的提升。
我省加强村(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建设,完善城乡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议事协商活动,充分激发村(居)民自治活力。目前,全省已建立城乡社区议事协商示范点3100多个,建立村民议事平台9900个。发布《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村(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事项指引》两个广东省地方标准,促进群众自治规范化、标准化。
全省开展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工作,明确内容、修订程序,加强监督落实。深圳市宝安区福海街道稔田社区、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夏村、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龙津村、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4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成为优秀范例。
“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延伸到村(社区),构建省市县镇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省级财政投入9亿多元,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站全覆盖,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实现“一门”在基层全覆盖。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的社区治理案例得到广泛关注。深圳市罗湖区“活化赋权”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深圳市龙岗区“民生大盆菜”创新社区治理新模式项目、深圳市坪山新区枢纽型社区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荣获“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广州市增城区下围村“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关于社区协商的典型;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道大埔围村、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龙津村、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被评为全国首批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盐运西社区等68个社区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广州市“推行‘116’工作法共商社区事”等10个项目为“2018年度广东省城乡社区治理十大创新经验”……
一系列社区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涌现,带动了更多的城乡社区提升治理工作的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监管培育并重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广州市连续多年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通过资助社会组织、撬动社会资源,在基层落地了一大批民生服务项目;汕头市71个镇(街)由党委、政府主导,全部成立综合性枢纽型社会组织联合会,参与基层社区治理。这是广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一个缩影。
今年,我省组织召开省社会组织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政牵头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7万多个,总数在全国居第二。
坚持党建引领,把好社会组织发展“方向盘”。省社会组织党委制定实施《全省性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着力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组织力提升,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覆盖”。各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我省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新模式,推动落实综合监管。运用信用管理方式,创新社会组织年度报告年检办法,引入第三方对社会组织进行年度报告监测评价,促进监管方式转变,建立社会组织全息化管理、全流程监管模式。联合公安部门,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组织专项行动,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省民政厅制定了《进一步动员组织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广东社会组织支援‘三区三州’建设”、“社会组织扶百村”、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等专项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0月,全省共有300家社会组织开展脱贫攻坚项目517个,投入资金约1.53亿元,受益贫困人口约265万人次。
其中,省本级32家社会组织开展助力国家西部“三区三州”脱贫攻坚项目51个,投入项目资金约1802万元;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共40家社会组织分别对接四川、云南扶贫协作项目65个,投入资金约1628万元。
“社会组织扶百村”项目对口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及惠州、肇庆等14个地市脱贫攻坚。今年,省本级123家社会组织开展项目181个,投入资金约6773.5万元;各地市88家社会组织开展项目164个,投入资金约3095.5万元。
6月25日,2019年百家社会组织走近留守和困境儿童“牵手行动”正式启动,全省240家社会组织分为15个小组,深入我省1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提供精准帮扶。自2018年开始,省民政厅在全省部署开展社会组织“牵手行动”,在帮教助学、成长教育、医疗帮扶、心灵关怀、扶贫帮困、公益倡导等方面积极作为,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撰文:李强 汪祥波 叶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