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年,广东对澳门供水已走过60年的历程,累计供水总量超22亿立方米。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对澳门年供水量已超过1亿立方米,日供水约30万立方米,澳门98%的淡水资源依靠珠海供应。今年10月17日,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水利项目——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
在涓涓涌动的西江水背后,是一代代水利人建设水库、铺设管道、抗击咸潮的艰辛努力与付出,是两地唇齿相依的深情。
三代人对澳供水情
竹仙洞水库坐落在珠海市南屏将军山与湾仔加林山之间,碧波荡漾,翠竹环绕,这里是珠海对澳供水历史渊源的起点。退休的建设者罗雄超今年已86岁,他拄着拐杖,和老伴黄凤娟并肩走在水库旁,回忆建设初期的情形。
上世纪50年代末,澳门淡水资源匮乏,居民用水之难已达前所未有的程度。1958年,澳门中华总商会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联名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1959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位于珠海湾仔的竹仙洞水库作为对澳门供水的重要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彼时,刚刚从部队转业的罗雄超被派驻至此修建竹仙洞水库,并与黄凤娟在此结缘。“当年,从各地调拨来建设竹仙洞水库的一共有4000多人。我们用肩挑石、用车推土,几乎全年无休。”罗凤娟回忆起当年仍难掩激动。
1960年3月8日,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正式投入使用;同年,湾仔银坑水库竣工。当清澈的淡水哗哗流进澳门的千家万户,岛内一片欢腾。
60年来,罗雄超夫妇的子孙在竹仙洞水库旁长大,传承了对澳供水的情怀,一家三代人几乎都从事与对澳供水相关的工作,共同见证了60年来珠海和澳门在供水事业上唇齿相依、携手共进。
据统计,从1986年至2018年,珠海每年对澳门的原水供应量从2000万立方米增长到超过1亿立方米,多年来始终占澳门原水使用总量的98%以上。
珠海水控集团高级顾问、原副总经理方晔多年来一直参与对澳供水工程的建设,他说:“随着澳门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为了保障对澳淡水供应,珠海又新建了竹银水库和月坑水库。”
竹银水库是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蓄水水库,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于2011年5月建成,与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及同期建设的竹洲头泵站一同构成了竹银供水系统。这个系统为整个珠澳供水系统增加了4011万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和65%的淡水储备。从此,澳门和珠海一到春节就喝咸水的情况再没有出现了。
齐心共建保量保质
今年10月17日,随着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正式通水。珠海对澳门增加供水量的同时,还实现双线路供水,大大提高供水保证率。
这条全长15.3公里的对澳供水管道,从横琴直连澳门路氹城区,日供水设计能力达20万立方米,将有力支撑澳门离岛建设,平衡澳门的供水分布。
章志仁是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他回忆:“这条管道在澳门境内的设计需要按照澳门标准,我们经过五次实地勘察,可以理解为经过‘拍片’‘彩超’‘核磁共振’等方式判断管位,最终才确定了顶管的穿越方案。”
澳门回归20年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对澳供水从企业行为上升为粤澳政府间行为。两地相继签订的《粤澳供水协议》《供澳原水水质安全和信息沟通协议》等协议,为对澳供水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保障澳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保障对澳供应原水的水质,珠海水务集团联合西江上游肇庆、佛山等10家沿江供水公司成立了西江水网,共享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水源水质变化趋势,建立流域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警机制;此外,还在取水点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为供澳原水专门设立水质化验室,每天对水质监测。2017年,广东、云南、广西三省区供水协会建立了覆盖珠江全段的原水水质监测与污染预警系统。
目前,澳门的饮用水已经达到欧盟标准。每天,澳门海事及水务局、民政署和自来水公司三方也会联合派专人在澳门各处取水样进行检验,以保障居民的用水安全。
祖国倾情相助,澳门亦有回响。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表示,如今的澳门,已告别了咸水,但回忆起曾抗击过的2004年特大咸潮,仍深表感慨。“从那时起,澳门居民更加深刻感受到祖国对澳门的关怀,并希望回馈祖国。”他说。
黄穗文介绍,澳门在2010年推出《澳门节水规划大纲》,通过政策规划,将澳门建设成为节水城市,以此回馈祖国对澳门的关切和照顾。
如今,在澳门科技馆中,设有专门的水资源馆,让孩子们理解供水的相关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们了解了澳门用水的前世今生,也认知了澳门淡水的来之不易。此外,澳门通过推广再生水的双管道,全面实施阶梯水价等,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节约淡水,勿忘供水人。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实习生 黄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