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时,我是一个懵懂少年。回归的第一个十年,我拥有了第一家公司,这是时代给予澳门年轻人的机会,我刚好抓住了。第二个十年,学好昆曲给了我很大信心,这是中华文化给予年轻人的底气。——李卉茵
手捻兰花指,轻移莲步,回眸远眺,一句婉转唱词让人仿佛置身小庭春院……在古朴雅致的澳门郑家大屋,记者见到身穿一袭水蓝色旗袍、演唱《牡丹亭》的李卉茵。
李卉茵是澳门第一个且目前唯一唱闺门旦的昆曲演员,同时,她还是位雷厉风行的80后企业家。
成长于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门,李卉茵既有东方传统韵味,也不乏西方时尚气质。澳门回归这些年,她创办了澳门第一本时尚生活中文杂志《梳打》,组建了自己的传媒集团。如今,她正在把昆曲带入更多澳门人的视野,让中西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
白手起家创立传媒集团
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中央电视台来到澳门培正中学拍摄纪录片,选中李卉茵作为中学生代表,谈自己的感受。“很开心,相信以后一定会有很多发展机会。”她笑着对镜头说。
当年17岁的她,对回归充满希冀。恰好10年后,她迎来一次创业的机遇。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李卉茵任时尚杂志主编的公司倒闭。彼时澳门连一本本土杂志都没有,她思前想后,觉得澳门应有自己的生活信息平台,于是创办时尚生活杂志《梳打》。
父亲经商,李卉茵从小耳濡目染,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从女文青转做老板,数学能力一般的她,曾战战兢兢过一段时日。
“我一度很害怕跟别人谈钱,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我很清高。”李卉茵坦言,起初谈生意都是硬着头皮来,挫折逼得她压力很大,常常一个人躲在公司角落里哭。柔声细语的她,为了工作也会跟人扯嗓子,“光是杂志色差问题,就跟印刷厂吵过无数次架”。
虽然创业艰辛,但李卉茵看好澳门回归后逐渐壮大的时尚消费市场,未曾停下脚步。她陆续开设新媒体、广告公司等多家子公司,不断拓展商业版图。目前,梳打传媒旗下业务趋于多元化,涵盖公关公司新天传讯等。
“得益于澳门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我可以把公司不断做大。这是澳门回归给予我们年轻人的机会,而我也尽了150分的努力。”李卉茵说。
濠江之滨响起昆曲声
尽管非常忙碌,但李卉茵每周都会抽时间学习昆曲表演。在时尚世界求新求变的她,骨子里却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李卉茵之所以会迷上昆曲,源于一次与青春版《牡丹亭》的邂逅。
澳门文化氛围向来浓厚,政府每年都会开展大型的艺术节、音乐节,邀请优秀的艺术团来澳演出,票价亲民。2005年,澳门文化局艺术节开幕式上,白先勇带来了青春版《牡丹亭》。
连看三天,此前常看西方艺术、很少接触中国戏剧的李卉茵,深深被昆曲吸引,并萌生了学习的想法。起初虽然想学,但李卉茵在澳门找不到昆曲老师。直至五六年后,她才加入南京戏曲名家裘彩萍的网络课堂,从唱腔、念白、工尺谱等基础学起。
通过视频教学,老师一对一指导她发音咬字。“讲粤语的人学昆曲很难,像是学一门外语,念字常常念一堂课,仅唱腔就学了三年。”李卉茵称,即使隔着网络,老师也能听出她的发音是否用到腹腔。“她用专业演员的严格要求来教,但我不怕吃苦。”
2014年,李卉茵参加首届“牡丹亭”杯全国昆曲曲友大赛,一举摘铜,成为首位获得全国性昆曲奖项的澳门人。此后,她拜入香港昆曲名家邢金沙门下学习身段,每周从澳门到香港,风雨无阻。
这些年,李卉茵代表澳门参加虎丘曲会,出席塞浦路斯中国文化周,为塞浦路斯总统、中国大使献演,为到访的摩纳哥王妃演出……
澳门版《牡丹亭》酝酿面世
数年后再相逢,白先勇称李卉茵是他在澳门播下的一颗“昆曲种子”,终于发芽了。
如今,这颗“种子”不仅茁壮成长,还担起了推广昆曲的使命。“像俞振飞老师所说,中国戏曲要传承下去,必须有专业演员和戏迷这两种人,我属于第二种。”李卉茵说。
为了推广昆曲文化,李卉茵常去校园作公益讲座,并计划在自己的中式美学品牌“好时节”,将昆曲元素融入服装设计。由她创办的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也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0名成员。
在考究昆曲历史时,李卉茵发现《牡丹亭》作者汤显祖曾到访澳门,与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交流。对此,她欣喜不已,将这部分澳门故事融入昆曲,创作出澳门光影世遗版《牡丹亭》,计划明年开演。
“要不是有特区政府的文创基金支持,我们这个项目不会这么快启动。”李卉茵称,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加大青年创业扶持力度,深化与内地的交流合作,给年轻人带来许多发展机遇。
在澳门回归的20年里,一直奋发向前的李卉茵,从青涩稚气的女孩蜕变为身兼多职的青年企业家。对于未来更多的“十年”,她期盼能抓紧机遇,继续与澳门一同成长。“我相信只要走好眼下的一步,做好手上的事情,自然会有很多机会。”李卉茵说。
南方日报记者 欧楚欣 实习生 刘佳荣 杜安琪 发自澳门
统筹:谢苗枫 曹嫒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