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52个典型案例揭秘:大湾区是这样“流动”起来的!

2025-01-23 16:26 来源:南方网

  1月15日,广东省长王伟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一年,广东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发布“湾区标准”54项,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跨境理财通”2.0版上线,“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一周后(1月23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三批)新闻发布会召开,会上公布了第三批、共16个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向社会各界介绍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最新进展。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推动下,如今粤港澳三地的人、车、物、资金往来愈加便捷与频繁,一个更加“流动”的大湾区加速成形。

  记者梳理过去三年广东省大湾区办发布的52个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发现,从民生到营商,从科技到金融,这些案例正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大湾区“流动”起来、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探索。

摄影:曹雅琴

摄影:曹雅琴

  让要素持续地流动

  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是人、物、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够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记者统计发现,三批案例中共有14个案例涉及要素跨境流动,其中,7个聚焦于突破要素流动堵点,7个着力于降低要素流动成本。

  突破要素流动堵点,让以往不能跨境的人、车、资金能“进得来”“出得去”——港澳律师人才能到内地执业,财政科研资金可跨境拨付使用,港澳单牌车能“一脚油门到广东”……

  降低要素流动成本,让人流、货流、车流更高效与顺畅。例如,入选第三批案例的“三地一锁计划”,实现了三地海关共用一把安全智能锁及卫星定位装置,取消人工审核、人工施解锁环节。如此一来,货车跨境时无需等待多轮人工监管,大大节约时间及资金成本。

  记者从省大湾区办了解到,目前,“三地一锁”已成功联通内地74个、香港13个和澳门4个清关点,有效节约企业物流成本约28%,压缩通关运输时长约30%。

  仅是打通堵点、降低成本尚不足够,还要让要素的流动更频繁、可持续,这就需要增强大湾区对要素的吸引力。例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生融合等方面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完善要素流入后的保障机制,让要素不仅“进得来”,还要“留得住”。

  记者统计发现,在52个典型案例中,共有14个涉及营商环境,包括市场准入、政务服务、跨境执业、法律服务以及标准化建设等方面;13个涉及民生融合,包括教育交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以及住房保障等方面。

  促进要素流动的5种模式

  身处“一国两制”交汇点,“流动的大湾区”离不开求同存异。也就是说,要在承认和尊重三地制度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规则机制有机灵活地衔接、对接,而非简单粗暴地统一,这考验着各方智慧。在申报的数百个案例中,这52个入选案例做对了什么?

  记者梳理发现,“创新”“开创”“首创”“首次”“首发”“首个”“率先”是入选案例中的高频词,共有44个典型案例的名称包含上述字眼。这些先行先试的探索,为大湾区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供了参考。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探索形成了“一国两制”框架下推动规则衔接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概括起来有5种模式:立法创新、签订协议、创制通道、技术推动和集成示范。

  “立法创新即以立法方式从法律层面推动规则衔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在特定领域解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具体问题。”朱伟说,例如深圳市通过出台前海合作区条例,允许民商事合同当事人一方为在前海注册的港澳台资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可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珠海市通过出台横琴合作区执业管理规定,促进澳门医疗人员在合作区便利执业。

  签订协议指的是通过内地与港澳签订行政协议等方式,共同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例如“湾区标准”“湾区认证”,均由粤港澳三方有关政府部门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定规则标准。记者梳理发现,入选案例中,使用这种方法的案例占比最高,超过三成。

  使用“技术推动”模式的案例占比仅次于“签订协议”。这一方法指的是在不突破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和改善要素跨境流动效率和水平,微信香港钱包、“跨境通办”、“湾事通”等都是典型代表。

  通过创制通道,即通过创设特定规则或机制,在限定区域内实现要素跨境流动的入选案例也较多。典型案例是“跨境理财通”“债券通”“沪港通”“深港通”等,在相对封闭可控的环境下实现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的双向互通。

  值得注意的是,和前两批案例相比,第三批入选案例中,通过打造示范平台或项目、集成先行先试政策入选的案例数量增长明显。

  “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横琴模式,围绕琴澳一体化,立足‘分线管理’的特殊监管体制和发展基础,在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全方位推进与澳门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朱伟说。

  此外,今年入选的“惠州创新推动与香港实现组装合成建筑产品标准互认”也使用了“集成示范模式”,通过成立内地首个组装合成建筑供港联盟,打破与香港在组装合成建筑领域跨境协同规则机制壁垒,以标准共建推动标准互认,助力香港组装合成建筑项目快速落地,为内地MiC企业打开港澳及国际市场提供示范。

  在惠州装配式建造供港联盟会员单位工厂制造完成的组装合成建筑(MiC)成品正等待出货。图源惠州市大湾区办

在惠州装配式建造供港联盟会员单位工厂制造完成的组装合成建筑(MiC)成品正等待出货。图源惠州市大湾区办

  重大平台闯关探路

  改革,往往先从局部突破,继而带动全局。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探索,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哪些区域先行一步?

  记者梳理典型案例的报送主体发现,来自省直部门的案例入选最多,占三批案例总数超过一半——这也体现了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由省级层面统筹推进的工作思路。

  除了省级层面,地方层面积极探索产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其中,入选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地市是广州(3个)、深圳(3个)、珠海(2个)。此外,出自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入选案例数量与地市相当,三批共11个。

  为何典型案例多诞生在这些地市或重大平台?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可见,在大湾区启动建设之初,这些城市、重大平台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使命。

  《规划纲要》中提到,广州、深圳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珠海是重要节点城市;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要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拓展港澳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2021年起,四大平台陆续启动建设,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和积淀,与港澳之间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开花结果。记者注意到,与前两批相比,第三批典型案例中,涉及重大平台建设的入选案例明显增长——从3个增加至5个,进一步凸显重大平台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的“试验田”作用。

  此外,四大平台入选的典型案例也体现了各自定位特色。例如,今年新入选的“横琴‘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实施”,通过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差异化管理,结合智慧海关建设和创新性通关模式,有效促进了跨境要素流动的便利化,便利澳门居民在横琴创业、就业、生活、工作,为琴澳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制度支撑,展现了“澳门+横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

  “流动的大湾区”带来了什么?

  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增长90%、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资企业较3年前增长44%、“港澳药械通”引进港澳已上市药械品种增加到79种……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成效,不仅关乎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更关乎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未来。

  例如,“港澳药械通”政策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内地临床应用的通道,提升三地医药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截至2024年12月,“港澳药械通”已惠及患者近万人次。

  同时,这项政策也吸引更多全球跨国药械企业关注大湾区市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辉瑞、爱德华科学、碧迪医疗、诺华等跨国药企都曾表示,希望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进入大湾区市场。

越来越多港澳居民选择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北上”。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越来越多港澳居民选择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北上”。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再如备受关注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推动港珠澳大桥人流、车流突破历史新高,催生出港澳居民现象级的“北上”热潮。三地居民心更近了,大湾区消费市场更火热了。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居民约有8191万人次北上,较去年增加50%,消费总金额近557亿元,较去年增加近200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聚焦要素跨境流动、营商环境、民生融合、重大合作平台等规则衔接重点领域,推动实施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举措,不断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力争形成更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路径。”朱伟说。

  统筹:刘丽君 何静文

  策划:黎妙娟 林子菲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思敏 叶颖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卢绍聪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