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如约而至,这已经是广东连续第三年在春节后的开工首日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大会的主题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议题也在这个会议上被广泛、热烈地讨论。
除了承载新一年的期许,这个会议更为下一步广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画重点”——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新一年,广东将如何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发力?又如何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专访了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
记者:广东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数字?接下来,广东的产业如何实现向“新”而行?
朱伟:广东和全国一样,发展面临的问题多年未有,复杂性、严峻性、挑战性都是多年没有的,但广东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去年跨过了14万亿的一个新的台阶,占全国比重长期保持在10%以上,连续36年稳居全国第一。
其次,广东的工业规模占全国的1/8,这是很大的比重。还有对外贸易,广东去年进出口总额超过9万亿,增长9.8%。
最后是就业形势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稳,可以说是去年广东经济运行最大的特征。
长期以来,广东企业都是敢于创新、勇于创造。广东集成电路、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都如火如荼。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产业竞相发展,数字经济也是方兴未艾。这些都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记者:这些未来产业可能整个收益周期会比较长,广东应该如何在权衡有效投资上,兼顾长期跟短期之间的关系呢?
朱伟:未来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发展,要加大投资。新的动能去年表现非常亮眼:
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1%,占了全国的18%;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现在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是“广东造”;
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了31.2%,占了全国44%的比重;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算力规模、企业规模都居全国的第一方阵。
记者: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2025年的9大任务,第一项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广东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上将如何重点发力?
朱伟:当前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内需不足。扩内需主要围绕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随着新的宏观政策的托底,特别是“两新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再加力、扩围,还有一部分燃油车也要进到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范围,这些领域正好是广东的优势产业领域。这都会对内需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记者:刚刚也聊到消费,我留意到近年来,越来越多港澳居民他们会选择过来内地城市进行旅游消费,内地居民去到港澳那边“买买买”途径也多了,这种“双向奔赴”,背后原因何在?
朱伟:因为市场一体化水平在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实现大湾区内地的9个城市和港澳地区的各种规则衔接、工作机制对接,这样才能提升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破解的难题。
记者:前不久咱们公布了新一批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典型案例,为何我们会持续向社会推荐这些典型案例呢?
朱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和港澳城市之间,人进出要签证、货物要报关,还有外汇管制、科研管理制度也不一样,这些要素不便于流动,这是一个客观情况。我们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年各地、各单位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示范,把这些案例推广到全社会,不断地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
广东有1.27亿的常住人口,1.5亿左右的实时在粤人口,这么多人在这里打拼。还有830多万户企业在这里扎根,可以说“人气旺、企业兴”。其中就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