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珠海:拥抱“大桥经济” 助力“双向奔赴”

2024-06-27 09:53 来源:南方日报

  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世纪级的“黄金通道”来到珠海面前。

  6月底,深中通道将全线建成通车,深圳与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实现1小时甚至半小时通达,珠江口东西岸的连接因此“关键一横”而更加紧密。

  通车前夕,珠江口西岸各城已摩拳擦掌多时,与深圳产业对接合作的部署落实到区县、镇街,特别是靠近深中通道的中山翠亨新区、广州南沙区、珠海高新区等,一跃成为“临深”区域,深珠两地更是升级为“一小时经济圈”。

  谁才是深中通道的最大受益者?对于拥有强劲科创实力、优质产业载体和独特区位优势的珠海高新区而言,这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在珠江口两岸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供需对接更加充分的过程中,更明确自身往何处去。

  创业热土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势

  放眼珠江三角洲,珠海的气质一直有些与众不同。从城市面貌上看,这是一座浪漫之城、宜居之地。而这样的面貌源自独特的发展理念,连接的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珠三角开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时,珠海坚持对产业准入设置高门槛,挡住大量重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换来了时人赞叹:“珠海的空气可以罐装出口。”但在周边城市迅速崛起之际,有人质疑,珠海是否因此被拖慢了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4+3”产业陆续交出亮眼成绩单,这样的质疑逐渐在消失,珠海也赶上了产业高端化的发展红利。

  其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最为集中的珠海高新区,凭借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成为珠海路径最有力的例证。

  今年一季度,珠海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8.5%、13.5%,占全区比重超65%。

  目前,珠海高新区已形成了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创新动能竞相迸发。更值得期待的是,这里也成为新兴产业的试验田。

  韶关暴雨中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紫燕无人机、部署珠海首个城市治理“机巢”的飞拍科技、打造飞行汽车的广东海鸥……炙手可热的低空经济产业,早已在珠海高新区“飞”起来。

  在人工智能产业这片广阔蓝海,珠海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算法大模型再到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80亿元。

  从产业类型上看,珠海高新区和深圳南山、前海等产业高地有颇多契合之处。南山区正在重点打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等十四大产业集群,并谋划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七大未来产业集群;前海则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海工装备等新一批产业集聚区上加码。

  “随着交通进一步连通,珠三角交通将呈现新的格局,深珠两地合作也将迈入新阶段。而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珠海高新区,与深圳南山、前海等地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未来有望开展更深层次的产业协作,进一步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知名经济评论员刘晓博认为。

  作为深珠合作桥头堡、示范区,珠海高新区成熟的产业发展环境,也早已吸引了许多珠江口东岸企业的目光。

  筑巢引凤

  优质产业空间与东岸科创资源相互吸引

  珠江口东西两岸对深中通道的期盼,在于其绝不是单方面的产业资源转移或虹吸,而是在大湾区内让资源配置更加灵活,供需更加平衡。

  众所周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深圳、东莞等东岸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强,先进制造实力雄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人才优势显著,但也面临着要素成本上升、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

  近年来,珠海、中山、江门等城市纷纷出台措施整合土地资源,筑巢引凤,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和西岸其他城市相比,珠海的成片土地面积并非最大,生活成本也并非最低,但珠海并没有一味“卷”低价,而是在高端化路线上,放大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在珠海高新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珠海早就明确,要把珠海高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科创“孵化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科创企业集群落地、人才高地迅速构建、产业体量快速跃升。

  近年来,珠海重点打造5.0产业新空间,诞生了一批低租金、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的产业载体,在快速承接并赋能中小微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截至目前,珠海高新区已建成5.0产业新空间6个,建筑面积182.91万平方米,其中已投入使用产业新空间4个,项目入驻率超八成,成为企业抢先落户的首选之地。2024年计划建设5.0产业新空间10个,总建面积193万平方米,建成面积50万平方米。

  当前,珠海高新区正在集最强力量、最优资源建设未来科技城,一体规划建设18.7平方公里未来科技城中心区,预留充足产业空间“虚位以待”好项目。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金融经济系副主任施浩认为,珠海高新区近年来建设了从“港湾1号”到“港湾10号”及其它的各类产业园区,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其现代化产业发展策略的强大决心和落实能力。“珠海高新区建设各类产业园,不仅为入驻的高端制造业企业提供了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完善的园区基建设施也大大降低了入驻企业的前期投入。同一产业内的上下游企业,在一个园区内生产和办公,使得整个产业链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营商环境也是珠海吸引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关键一招。

  自去年以来,珠海高新区升级“高新i企服”打造24小时线上服务平台,创新提升“一站式”企业服务机制,成立高新区产业金融服务超市,搭建以企业服务中心为枢纽、多个园区为站点的“1+N”企业家服务站体系,加快推进“企政服务”系列珠海地方标准研制和国家级企业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截至目前,珠海高新区已全面优化办事指南、网上办、自助办,全区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共648项,“最多跑一次”事项达646项。

  创新高地

  不遗余力迎八方来“才”

  珠江口西岸,珠海的区位优势优越,是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尤其是“澳车北上”“港车北上”等便利通关的措施相继落地、港珠澳大桥经贸新通道的建设等,让珠海成为港澳客流、车流、货流北上的必经之地。如何把流量转化为“增量”,是珠海和珠海高新区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珠海高新区的比较优势就在于科创人才规模较大且较为集中、几个较大规模的现代化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已经落成,周边的生活和商业设施的配套也在逐步完善。区内优质的学术和教育资源,也对高科技尖端人才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施浩认为,珠海高新区应利用科创人才和高校资源雄厚的比较优势,更多地嵌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产业链条中去。

  他表示,除开基础设施建设,珠海高新区可提前规划好满足未来大量现代化产业链里高端人才的吃、住、娱乐休闲及商务交流等需求的配套设施,有针对性地提供供应链、营销、仓储物流、政务及其它专业性配套服务,打造既有高标准硬设施,又有高水平软服务的产业生态空间。

  目前,坐落于珠海高新区的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主动承接孵化港澳地区优质科技项目,经审批入驻的港澳企业可享受“1元创业空间”的优惠。

  除了鼓励各类运营单位在珠海高新区市级及以上孵化器、加速器内建设面向港澳优质创新创业项目的特色园区,珠海高新区还加大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政策配套力度,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专项扶持基金扶持港澳项目,还拟在《珠海高新区关于推动科技创业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工作计划》中加入对港澳企业、项目的扶持条款,从项目启动资金、项目梯度培育、科技项目合作配套等方面给予港澳企业扶持。

  随着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港珠澳大桥通关环境不断改善,“双桥效应”开始显现。珠海“东大门”从来不是仅仅面向珠江东岸,而是面向大湾区、面向国际而开。

  随着珠港澳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珠海高新区将做好“链接港深、融入湾区”文章,加快与深圳等地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全面拓展与港澳合作维度,全方位打造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新节点,全力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轴,为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展全球化网络布局深度赋能。

  ■声音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张莉:

  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国际市场加强优势 

  深中通道的开通,对珠海有怎样的利好和挑战?临近深中通道的珠海高新区又应如何把握这次时代机遇?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教授张莉,她表示,珠海高新区在承接珠江口东岸特别是深圳的优质资源方面有显著优势,未来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拓展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渠道,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张莉表示,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大大缩短珠海高新区与深圳之间的通行时间,极大地促进区域内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有利于提升珠海的区位优势和竞争力。

  开通后,珠海可以加强与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项目和人才进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其次,深中通道拓展了“一小时生活圈”,扩大了珠海的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将吸引更多企业和居民到珠海投资和居住,发挥珠海的宜居宜业优势,促进服务业发展。

  在张莉看来,尽管珠江口西岸城市蓄势待发,但珠海高新区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首先是产业基础,珠海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这些企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力。珠海在制造业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领域有着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

  其次是园区配套完善,珠海高新区的园区建设相对成熟,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

  科创人才方面,珠海高新区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三所“985”大学,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和技术人才,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最后,珠海作为宜居城市,能够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前来生活和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人才集聚效应。

  要将优势转化为增势,目前的珠海高新区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提升?

  张莉建议,高新区可从几个方面着手,打造更优的创新发展环境,如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更加灵活和激励的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保障性住房、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港澳专业人员,同时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建设人才汇聚地;拓展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渠道,增强与全球先进科技和产业的互动和合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张紫微

  统筹:南方日报记者 黄鹤林

编辑:朱文婷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