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李乾 张翊伟 通讯员/黄霭桐 王君)7月16日,广州仲裁委员会南沙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广仲南沙中心”)与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联合发布《南沙国际仲裁中心临时仲裁服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南沙促进国际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服务七条举措》(以下简称《七条举措》)。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部系统规范临时仲裁辅助服务的专项规则及支持举措。
填补临时仲裁制度空白
广仲南沙中心基于已有实践探索,参考国际通行惯例,制定并发布《规则》,联合南沙区人民法院发布《七条举措》,直面临时仲裁实践痛点,填补制度空白。
“我们立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独特优势,通过构建标准化支持机制,为临时仲裁活动提供专业、高效的支持与协助服务。”广仲南沙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规则》首次构建了覆盖临时仲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提出“一套体系、两个人才库、快速响应、程序转化、边界清晰”的五大创新机制。
“‘程序转化机制’很实用,给予企业在仲裁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选择权。”广东奥飞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碧妍表示,当企业需要更强的执行保障或案件复杂性超出预期时,程序转化能让企业在启动临时仲裁时没有后顾之忧,确保纠纷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为临时仲裁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支撑,既是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搭建一站式民商事纠纷解决系统平台的务实举措,也是为规则衔接之链扣上的关键一环。南沙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法院将与仲裁机构深化裁审衔接机制,对依《规则》提供的临时仲裁协助服务强化司法支持与保障,与仲裁合作创新,探索构建国际化、高效化、可信赖的临时仲裁服务体系。”
此前,南沙区人民法院已建立诉仲对接工作机制,近3年来办理仲裁保全案件1800余件,建立“南沙国际仲裁中心驻法院工作站”,吸纳仲裁中心作为法院的特邀调解组织,共同提升多元纠纷化解实效。
中国方案与国际接轨
广州仲裁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仲南沙中心发布的《规则》及联合南沙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七条举措》具有三大创新亮点。
在制度衔接方面,《规则》兼容《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等国际规范,显著提升大湾区仲裁规则体系的国际兼容性与公信力;其次是科技赋能,后期同步上线临时仲裁线上申请平台,实现组庭、文书送达等全流程数字化,将大幅提升争议解决质效;在区域协作方面,联合南沙区人民法院建立“临时仲裁—司法支持”绿色通道,为破解临时仲裁司法保障这一全球性难题提供了湾区方案。
“《规则》解决了临时仲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中国方案真正与国际接轨。”广仲国际航运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王敬表示。
接下来,广州仲裁委员会将持续深化与港澳及国际仲裁机构的协作,推动构建“一带一路”仲裁联盟,化中国仲裁“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国际商事仲裁服务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