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州科创挺进“无人区”

2021-09-17 09:37 来源:南方网 李鹏程

  广州市科技局近日披露,2019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94.12亿元,位居北京(355.5亿元)和上海(135.31亿元)之后,超排名第四的南京(53.34亿元)约40亿元。

  没有技术成品的直观炫酷,没有产业收益的可观利润,基础研究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底”,却对于锚定城市未来竞争排位具有根本性影响。

  根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广州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

  数据,揭示了广州近年将科技创新重心逐步向科学发现前端转移的布局策略。频频与广州科创相伴出现的字眼“策源”,也在实践中彰显了内涵——

  一方面,以基础研究为代表的原始性创新,为全市科创提供了“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广州通过输出“最强大脑”的科技成果,为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释放“源动力”。

  结合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需,攻坚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领域,在一些前沿领域,努力从“并跑”走向“领跑”,广州挺进“无人区”。

  双星闪耀,向源头更深处漫溯

  其实,从研发投入总量来看,广州并没有绝对优势。

  2019年,广州的研发投入总量(677.74亿元)位于全国第四,较北京(2233.6亿元)、上海(1524.6亿元)、深圳(1328.28亿元)均有超过600亿元以上的差距。

  同时,广州的这项数据与身后的苏州(625.2亿元)、杭州(530.4亿元)差距并不算太大,稍有不慎研发投入总量的全国第四就将“易主”。

  在研发投入细分项里,广州却又展现出了另一种面貌: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方面,广州不仅与身后的城市拉开了较大差距,而且相比自身有了长足进步。

  2019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是2015年(38.19亿元)的2.5倍,基础研究占R&D经费的比重达13.89%,较2015年提高3.84百分点。

  基础研究占比表明了一个城市在原始性创新方面的投入比重。当年,广州这项数据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3%)、全省平均水平(4.58%),更是在全国位列第二。

  从全国看,广州科创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仅次于高校院所云集的北京(15.92%),明显高于南京(11.47%)、合肥(11.3%)、上海(8.8%)、深圳(2.59%)等主要城市;

  从国际看,广州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已臻世界发达地区水平,并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平均水平(15%-25%)差距逐年缩小。

  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广州研发投入总量为何不具有突出优势。

  相较于能够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投入、试验发展投入,基础研究投入在总规模上往往占比较低。换言之,在基础研究同领域里让不同城市相比较,广州的确是佼佼者;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环节之间比较,一般情况下前者的体量远小于后两者。

  那么,广州是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里保持优势的?回答这个问题,先看一组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335.6亿元,其中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722.2亿元、510.3亿元和50.8亿元。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双星闪耀”,构成了基础研究领域的绝对主力。以盈利为主要取向的企业,在该领域发力较少,市场主体大显身手的环节,多集中在创新链下游。

  因此,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多的地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往往更大。

  据教育部、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情况,广州的高校数量(82所)同样位列全国第三,且与前两位的北京(93所)、武汉(83所)差距并不大。广州同时也驻扎了大量中科院系的华南分支机构。截至去年底,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9名。

  “十三五”时期,广州95%以上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2019年,广州高等院校、政府属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市基础研究比重分别为66.6%、30.5%。

  硬核指标,广州再创历史新高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最新一期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显示,广州共获得各类项目资助3107项,已达去年全年的94.6%(3188项,当年总量位居全国第三),立项数创同期历史新高。

  “相比于科技部其他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注重基础性、探索性的研究,超越了各类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向领域限制,也更加兼顾到西部偏远地区、二三线城市等等。”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PI、研究员刘兴国谈到。

  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科学基金所资助的学科领域覆盖面最全、覆盖地域也更广、更具有普适性。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可被视作衡量一个地区基础研究水平、成色的硬核指标。

  截至8月20日,广州地区4所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跻身全国前20,占全省80%;中山大学获得立项数连续3年突破1000项,连续5年居全国高校第2位;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零的突破。

  “基础研究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可持续的项目资助至关重要。中山大学搭上了广东省科技创新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快车’,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广东省、广州市的联合支持下,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说。

  2018年以来,广州以高校作为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基地,支持中山大学等15家高校开展科研项目3387项。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人才资质,划分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

  “这些奖项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资助体系。”刘兴国先后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提到,“地方据此开展引导培育,有助于高校院所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打造原始性创新的人才方阵。”

  与此同时,广州注重探索多元投入。五年内,广州以市财政经费投入1.2亿元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超8.5亿元。截至目前,14家市校(院)联合共建单位(占全市申报单位14%)获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910项,占全市30%。

  “我们以源头创新和应用为导向,在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谈到,通过“市财政资金+自筹经费”形式,广州鼓励引导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医院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需要,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多元投入力度。

  科研重器,原始创新的底气

  广州实验室临危受命,为打赢科技战“疫”立下了汗马功劳;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助力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

  原始性创新的不断突破,少不了基础研究的慷慨投入。近年来广州“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是为全市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它们是广州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堪称原始性创新的“重武器”:

  包括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为打造科研重器,广州可谓是不计成本、无问功利地投入。2021年,广州科技部门在实验室及相关设施项目方面的建设经费预算为15.4亿元,占市科技部门本级基础研究经费预算的88.53%,该比重高于深圳(75.81%),远高于北京(2.68%)。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广州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打开了这道“总机关”。“如果说‘卡脖子’是针对技术转化环节,那么我们还要防止‘卡脑子’。”在刘兴国看来,广州的“大手笔”投入,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行动。

  除了科研成果外,基础研究投入成效还在于高端人才的日渐攀升。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形容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做广州的事,操国家的心。”超越地域的边界,该省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顶级智慧资源的联手,研究成果在大湾区转化落地。

  “我们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全省重大需求,力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徐宗本认为,广州正在有重点、有梯度、有层次地布局基础与应用基础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促进基础研究系统的多样性和生态性,提升区域引领地位。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发轫于广州的原始性创新,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蓄势注能,在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驱驰向前。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编辑:苏运菊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