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1月25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州市代市长郭永航作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制造业是广州发展的“定盘星”。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报告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放在显著位置,并强调要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不断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这些都对当下广州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十分迫切。
出台配套政策扶持中小企业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提法为企业把实体制造业持续做稳、做实、做强注入了决心和信心。在市政协委员、台盟广州市委员会秘书长王琦看来,这是广州解决产业面临“脱实向虚”风险的重要举措。
“广州是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坐拥华南地区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王琦说。
诚如王琦所言,过去五年,广州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形成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增加值超千亿元的服务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
2022年,广州仍将倾力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增长点。报告提到,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支部书记谢高辉对这一点感触很深。去年,位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该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30%,在谢高辉看来,这些数据表明过去5年广州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民企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和成就。
“广州拥有一大批务实专注、敢于创新的企业家,只要激发出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就一定能打造出全国‘专精特新’发展新高地。”谢高辉建议,要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制定更大力度的专项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在擅长的细分领域做深做专。
“政府可以加大研发补贴力度,为小巨人企业和本土领军企业提供用地申报、人才引进、融资配套等扶持政策。”谢高辉表示,尤其是对受国外技术制约的行业,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支持本地中小企业走出广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市人大代表、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学锋认为,要引导企业加大加快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市人大代表、欧派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行政助理辜健也将目光聚焦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中小企业在产值、税收和就业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但能够达到‘专精特新’标准的只是少数。”辜健建议广州采取前拉、后推、中间赋能的方法给予支持和帮助。“前拉是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创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后推,是指制定限制、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和低效益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并逐步实施;中间赋能,是指相关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提供实质性支持和帮助。”辜健说。
在双循环中寻找制造业发展新机遇
既布局新产业,也要扬优势。报告提出,要推进广州传统优势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海缝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欣看来,从“制造”向“智造”转变需要相对长的过程。他建议相关部门梳理目标、细化任务、积极布局,聚焦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有针对性帮助和指导制造业企业智能升级,让企业少走弯路,减少在升级中的阵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王琦认为,对于中心城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科技赋能。因为利润率下降,很多制造业已经无法达到进驻中心城区准入门槛,需要通过创新跟上城市的发展步伐。
他以服装业为例,以前是人工量体裁衣,现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量身定做,做强“内功”是制造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要注重销售,内需和外贸并行,国内已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大市场,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寻找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
2022年,广州将支持美妆日化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可以将数字营销产品提供给美妆日化企业,先了解消费者喜欢什么产品,企业再去生产,就会提升销售量。”市人大代表,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陈第说。
在陈第看来,广州有良好的供应链基础、庞大的商家群体以及便捷的消费网络,如果各方借助数字化手段实施线上线下联动,可产生更大经济效益。广州在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等领域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商家在传统销售平台之外拥抱新平台,将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广聚天下英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兴离不开“凤来栖”,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
在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创新中心主任刘洋看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要广聚天下英才为广州所用。广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要打造有魅力、有活力的城市和创新氛围,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加强对城市关键岗位、青年人才和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呵护,建设有温度的城市。”刘洋表示。
市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委员、电子与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未来科技学院院长徐向民也建议,应加快围绕前沿科技设立协同创新平台,筑巢引凤,培养和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华、来穗工作。
“建议在原有人才政策外制定更有前瞻性的政策。除了考虑待遇补贴等刚性指标,更应考虑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等软性指标。”市人大代表、广州广电运通科技管理总监杨旭建议,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培育和留住中端人才,加快制定出台针对中端人才的扶持政策,包括落户、职称考评、税收待遇优惠等方面,让广州的科技型企业更有竞争力。
在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郭晓欣认为,除了仍要重点攻克芯片和电池等“卡脖子”技术,人才匮乏也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能型人才匮乏仍旧是制约大多数生产型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杨旭建议,应鼓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交流平台,支持第三方行业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与产业集聚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建立符合广州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实训基地,建立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体制,夯实广州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 黄舒旻 李鹏程 傅鹏 柳时强 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