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出台,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为此,广东特别划出重点片区,将提升广深两地“强核心”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支持东莞、佛山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东莞早已吹响号角。规划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支持东莞更进一步,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这说明对于“领跑城市”而言,“十四五”期间还需要朝着高水平创新城市进发。
创新激荡浪潮涌,风劲正是扬帆时。从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的第40名,到2021年同榜单东莞挺进全国科创20强,东莞建设创新型城市劲头十足,日新月异。
强力引擎
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战略平台
千禧之际,彼时的东莞有世界工厂之称,“东莞堵车,世界缺货”是这座加工贸易城市的生动写照。
时间迈入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谋划下,东莞有了全新目标——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打开地图,一块紧连莞深高速、尚未开发的天然水库松山湖被选中了。
20年前的一招“先手棋”,激活了一个新东莞。东莞构想以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措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更好承接新一轮国际技术、产业转移,更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东莞产业聚集能力和城市竞争力。如今,这一设想变为了现实。
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连片地区获批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成为承接国家科技战略的新平台。十年规划,十年建成,松山湖科学城进入“密集收获期”。
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东莞高标准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有序构建一流实验室体系;在引进高等院校方面,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脚步声日近,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东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国家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之强大,离不开中科院院士的支持。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所言:“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级的科学家将不再意外。”
陈和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的主要倡议者之一。考虑到散裂中子源对高端技术革新及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作用,陈和生积极建议广东省发改委领导考虑散裂中子源落户广东省。同年应广东省发改委邀请,陈和生来广东省为散裂中子源选点,确定了在东莞的建设地点。
谈及选择松山湖的原因,陈和生认为有多种因素:“首先是我们在松山湖选中的地点对中国散裂中子源最合适,而东莞市政府对我们支持的力度也非常大。”
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路上,东莞将继续实施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引擎”工程。打造源头创新策源地,深化与中科院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完善创新体系布局,形成优质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引导大装置、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与广深港澳合作。
创新体系
打造从源头到企业的创新链条
在东莞,研发机构、初创企业、中小科技企业、龙头企业都置于同一条创新链条内,链条上各个环节紧密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为国家级重要科研平台,落子于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努力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上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近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借助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莞仪在线”,与越来越多莞企建立联系。
“我们将实验室的高精尖设备挂在‘莞仪在线’平台上,这个平台就像一个设备超市,东莞企业就像逛超市的客人,可以在付费的前提下向我们提出使用申请,如此一来,实验室的科研力量就惠及了全东莞市的科技企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研究员胡伟说。
上能顶天,下能立地,经过多年探索,东莞构建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在创新链前端积极争取源头创新、前沿研究、共性技术的突破;在创新链后端,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科技企业。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团队实验室内,一千多个电池样品在测试设备上不停进行充放电等试验,检测新型电极材料的技术性能。
利用该团队研发的新型电池材料,未来有望将锂离子电池能量提升40%,而成本降低30%,手机将获得更长的待机时间,电动汽车则可以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清洁能源获得更广泛的应用。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开发出在十分钟内可充满电的电池,人们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完成充电过程,推动电动汽车等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东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布局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为基础研究与前沿交叉研究提供重要支撑,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培育起城市的独特竞争力。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创新体系,创新要素在东莞的流动越来越通畅,创新创业主体的综合实力也越来越强劲。
不竭动力
构筑以大平台和企业为主的引才体系
海纳百川,引才汇才,在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城市,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发展。
“东莞是一座能干事、能创业的城市。”彭晓南说。彭晓南是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研究环面蜗杆传动理论和实验30余年,67岁那年,彭晓南第一次踏上东莞这片土地,从此便再也不曾离开。
原来,环面蜗杆在国外应用很广泛,但在国内应用较少,连当下环面蜗杆应用的热门领域——机器人关节减速器,国内也少有企业涉及。“我感觉到很可惜!我们的技术力量能够支持其产业化,偏偏没有人做这件事。”彭晓南说。
2014年,彭晓南从学校退休。2015年,彭晓南与洛阳一家煤炭机械企业合作,开发环面蜗轮蜗杆加工机床。这一次合作并不愉快,企业负责人对彭晓南说:“如果你能做出来,那就是对精密制造的讽刺。”彭晓南一度感觉心灰意冷,若不是遇到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创始人李泽湘,他的创业理想或许就此落幕。
曾孵化了大疆的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创始人李泽湘几乎每周往返于香港和东莞,帮助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年轻团队创业。截至2021年,该基地已经孵化了80多家机器人创业企业,实现产值10亿元,集群已初具规模。
彭晓南和他的创业团队也借助基地这一平台取得第一个硕果。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将《高精度环面蜗轮蜗杆减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列为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并投入1200万资金支持。彭晓南表示,接下来公司会加快产业化步伐,两年之内实现大规模投产,预计能在环面蜗轮蜗杆减速器方面实现国产化,年产值达到1亿元人民币以上。
近年来,东莞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21年4月份,全市人才总量235.2万人,高层次人才15.6万人,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进步。
高层次人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种:依托重大项目为载体吸引高层次人才,比如散裂中子源常驻400名中科院高端科研人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达846名;依托龙头企业汇聚高端人才,华为松山湖基地启动以来,累计进驻3万多名研发人才,带动相关供应链企业引进大批研发人才;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引才留才,吸引大量国内知名高校研究生在莞联合培养(实践),为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基础研发人才供给渠道。
未来,东莞将进一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联奏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交响,向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奋勇进发。
■企业案例
触点智能:成立五年实现三项全国第一
摆满精密设备的研发车间里,技术人员操作着固晶机,通过点胶、吸取、贴合、焊线等工艺流程,将芯片固定在载板上。整个流程的操作精度须控制在正负5微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
这是近日发生在东莞触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触点智能”)的一幕。触点智能成立仅5年,实现三项全国第一:中国首家量产CMOS固晶机、中国首家量产COB整线、中国首家超薄叠Die固晶机。
一段岁月“烧钱”研发导致连亏5年
来到触点智能公司,公司的简介墙上,两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公司成立以来共融资超亿元,而研发投入已经突破1亿元。
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树斌说:“我们将赚的钱、融的资全部投入研发当中,导致已经连续亏损了5年。”
触点智能的主营业务是生产半导体封装设备。通俗地理解,他们需要借助设备,将芯片“吸上来、贴合好、焊上线”。别看工艺似乎很简单,但要把这三个流程做好,却需要突破软件架构、仿真、精密机械、运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技术难题。
陈树斌举了两项科研成果作为案例:振动抑制技术和力控技术。
机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振动,而振动的幅度将影响芯片贴合的质量和效率。触点智能研发振动抑制技术,一方面,通过算法的不断优化,控制好马达运动时加减速的节奏,让设备精准地停在需要其驻留的位置;另一方面,通过新材料和结构仿真分析,让设备的刚性和轻度达到最佳的配比,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振动抑制。陈树斌说:“目前我们的振动抑制技术,精度做到了正负5微米,加速度做到10个G以上,位居国内前列。”
力控技术,类似于飞行器的“软着陆”原理。因为芯片非常薄,在吸取时精确度要高,作业时间要短,以减少对芯片的损伤。触点智能通过攻关,在控制技术、微电机技术、算法规划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陈树斌说:“我们的力控精度在正负5克力范围内,响应速度做到50微秒级别。这不仅是国内领先,与国际先进水平也是相当的。”
从2016年成立以来,触点智能一直承担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甚至曾濒临倒闭。即便面临这样的窘境,陈树斌等几位创始人却一直坚持着高强度的科研投入。几位创始人拿着一个月5000元的微薄薪水,将公司的余钱全部投入研发,耗时5年,终于在这个高精尖领域站稳了脚跟。
触点智能总经理特助许焕甦介绍,公司的销售额连年翻番,从500万元到1000万元,再到3000万元,今年将突破1亿元。目前公司的估值已经达到10亿元。
一个梦想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触点智能的快速崛起,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紧密联系。
“像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一开始很难挤进芯片大厂的供应链。恰是国外设备断供,给了我们成长的空间。”陈树斌说,在国外先进设备供应充足时,很多大厂并不愿意更换为国产设备,不想承担试错的成本。当国外设备断供时,国产替代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业内人士介绍,半导体产业起源于欧洲,其后依次传到美日韩等国,已经发展了80多年。而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才只有20年。中国在LED等中低端半导体器件领域,实现了较强的自主化,但在光学、存储、传感、通讯等中高端芯片领域,仍受国外“卡脖子”。
在中高端芯片产业链上,经过多年努力,国产企业在前端的芯片设计、后端的封装测试环节已经有所建树,但中端的晶圆制造、装备、材料等环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现国产替代,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的梦想。”陈树斌说,5年来,触点智能从光学芯片起步,进而攻关技术要求更高的存储芯片,未来将向传感和通讯芯片拓展,力争在更多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国外垄断。
集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近期,触点智能将和东莞理工学院共建半导体先进封装工程技术中心。同时,触点智能将招才引智的视野拓展到全球,已经或即将在成都、深圳、新加坡、日本、美国建立企业研发中心。
数读东莞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
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显著提升
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2020年的3.54%,跃居全省第二位。
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7200家,数量居全省第三。
分别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工程中心数量118家、33家、903家。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5292家,科研机构建有率达到47.2%。
全市境内上市企业数量达到45家,其中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8家,占比达84.4%。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大幅提升
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营。
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快建设。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建设,支撑东莞龙头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协“2020年中国十大重大技术进展”。
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开工建设。东莞理工学院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撰文: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唐卓 记者 吴擒虎
摄影:黄政正
策划:戴双城 统筹:吴擒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