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数据显示,东莞目前拥有“专精特新”企业154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未来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
日前,记者专门邀请东莞“专精特新”代表企业的负责人、相关学者进行圆桌对话,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面临的空间、人才、科研、金融四个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共谋发展。
空间
东莞可建细分产业园
南方日报:目前东莞土地资源紧张,东莞也一直在积极拓空间。您认为在空间方面,东莞的“专精特新”企业面临哪些问题?
林江:“专精特新”企业本质上是中小企业,不是独角兽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表现不稳定,这意味着政府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量土地支持的概率很小。所以,对于部分需要土地资源的行业来说,“专精特新”企业在空间方面存在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困难。
龚佳勇:“专精特新”企业不是大企业,而是中小企业,这些成长期的企业在细分领域是领头羊,但在对空间的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待“专精特新”企业的空间需要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困难,有个别会存在产能增加而导致空间不足的困难。
陈毅川:东莞现有的专精特新企业绝大部分空间都不够用,目前我们存在的困难,一方面是土地少,另一方面是现有存量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去扩建。对企业来说,没有地方扩建,就很难扩产。
南方日报:东莞对于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在土地空间方面需要给予哪些支持?
林江:东莞可以考虑适当建一些专门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园,并给予招商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个别特别需要土地空间的“专精特新”企业,东莞可以当作个案处理,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企业的需求。而在精神空间方面,东莞应该对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鼓励、支持以及容忍的态度。
莫安达:东莞可考虑在规划布局七大新兴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更具体细化一些行业,建设更细分后的产业园。例如新材料产业,可以细分为电子通信材料、新能源材料。实施或建设更适合小行业的软件、硬件,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聚集,形成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生态。
龚佳勇:在土地空间方面,不要一味地为了“拓空间”而“拓空间”。对于“专精特新”企业要从顶层设计上精细化,通过调研判断企业的空间需求,要给新的项目拓空间。
陈毅川:首先肯定是希望政府能够增加土地的使用指标,让企业有充足的空间可以扩建扩产。其次是对一些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土地,比如说部分土地手续不全,或者想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厂房的土地,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帮忙补办有关手续,毕竟有了空间,企业才能提高产量。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仅有“月亮”企业还不够,“星星之火”才能燎原,东莞就是靠“满天星星”、中小企业起家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将更多的土地资源用来帮助需要土地的“专精特新”企业。
科研
自主研发能力至关重要
南方日报:“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在依靠自身科研实力和借靠外力之间取得平衡?
林江:“专精特新”企业是否大力发展研发,要看所处的行业。虽然中小企业做基础性研发不可能,但是应用性研发必须要做。作为成长期的企业,资金、资源等都是有限的,如果自己没有科研能力,动不动去市场上买别人的技术,这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的。
龚佳勇:“专精特新”企业有生产高精度传感器的,这种产品结构、原理并不复杂,但是要生产出精度很高的产品,需要技术经验上的支撑。科研分为基础性科研和应用型科研,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做到龙头,靠的就是应用型技术,这个是没办法借助外力的。
陈毅川:今天的制造企业,特别是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如果没有技术和科研能力,只靠跟风生产制造是做不下去的,所以我认为一定要靠自己,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才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强自主研发能力?
林江:首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对自己有期待,有一个至少五年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其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也可以到市场上招聘专业人才,充实自身的科研实力。
莫安达:一方面,企业确实应该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不然很难做到“专精特新”。另一方面,因企业规模不一定大,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借助外力。要做到内外结合,在内,努力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外,可借助基础研究以及非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政府可在帮助协调产研结合上发挥作用,加强企业与研发机构尤其是基础研究机构(例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联系和互补。
龚佳勇:其实,能被评为“专精特新”的企业,无论在应用技术方面还是基础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实力。
那么,这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技术、基础研究成果上,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进行产业化创新?我认为,这些企业需要持续迭代的能力。因为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来说,面临的市场太狭窄,总体的抗风险能力不足,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进行不断的研发创新。企业如何研发创新,进行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建议可与东莞一些科研机构合作,由科研机构提供基础性研究成果,企业也可借助金融的力量加大对科研的投入。
陈毅川:加强自主研发能力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企业要加大对人才的投入,说白了就是多花点钱,高薪聘请高层次人才;第二步是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为企业现有的技术人才定长远规划,特别对年轻的技术人才要给予奖励,对他们的创新、发明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人才研发,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金融
有针对性地提供财税政策支持
南方日报:“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资金需求庞大。对于东莞来说,您认为该如何优化财税政策或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林江:税收政策方面,作为地方政府,东莞的发挥空间有限。但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东莞可以成立产业基金,包括市场化的私募基金以及金融机构成立投资基金等,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为“专精特新”企业送去金融“活水”。
莫安达: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很重要,但这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现象。信贷支持也很重要,而且更具长期性。“专精特新”企业不一定都能做大,有些甚至是不必做大。这样就出现企业规模小,没有资产可以进行抵押,所以向银行抵押是拿不到钱的。江浙地区的政府建立信贷资金池,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给它们建立一个可以用于抵押的资金池向银行申请贷款。东莞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成效,例如近两年实施的融资租赁政策。
龚佳勇:财政政策方面,建议加大对科技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同时要注意简化申请、验收流程。另外,与大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经济效益没有那么高,高级人才也较少,可以申请和享受的政策也较少,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把“专精特新”企业的现状考虑进去。税收政策方面,作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会享受到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但是很难享受个性化税收优惠政策。
陈毅川:“专精特新”企业往往处于高速成长期,大家都是等钱用的,因为这种中小企业往往资本积累不多,要从自己的积累资金里拿出钱搞研发、搞创新、增市场,的确是比较困难。这方面希望政府的财税政策,特别是银行贷款额度给“专精特新”企业适当增加。
其次,目前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奖励还不够,可以适当增加奖励和优惠政策。对待高新企业会有针对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也可以出台类似政策,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优惠或者帮助。
南方日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如何搭上资本市场的顺风车做大做强?
林江:设立北交所并试点注册制,相当于给“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开了绿灯,走了特别通道。“专精特新”企业可以通过股权融资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也可以在特定领域得到更多市场投资人的认同。另外,资本市场具有放大效应和集聚效应,优质的“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会被发现,并被放大,这对推动企业的研发和长期发展都是有利的。
莫安达:政府应给企业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辅导企业搭上北交所这个资本市场的顺风车。更重要的是平时主动了解企业对政策的需求,告诉企业可以申报什么政策,可以享有哪些优惠;再进一步,根据不同的企业特征配套政策,做到“一企一策”是最高境界。为企业大大节省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精力,避开潜规则。
龚佳勇:根据工信部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东莞入围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国城市排行榜第10名。东莞和东莞的企业都是实干型,做得多说得少。要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我认为企业应该要加大宣传,主动申报。
陈毅川:如果“专精特新”企业想搭上资本市场的顺风车,首先要规范自身要求,从社会、管理、环保等方面规范起来。企业要先有一个筹划,再根据筹划的目标一步一步规范化,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最后实现上市。
人才
产城融合形成高端人才集群效应
南方日报:与大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吸引力较弱。从企业和东莞政府这两个角度,如何提高专精特新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林江: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企业家,另外一种是技术人才,也就是雇员。对于企业家,东莞应该提高城市的营商环境,改善居住环境等,吸引企业家来莞创业。对于技术人才,需要企业善待这批人才。“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但“专精特新”企业就业率很窄,需要企业去善待人才。
龚佳勇: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结构就是“三来一补”,这样的经济结构势必吸引一大批“人力资源”,不是“人才资源”,城市结构也是围绕“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要想留住人才,东莞要有大学、科学城以及CBD,需要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去留住人才,而不是仅仅靠人才补贴。
陈毅川: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首先企业要不断发展,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企业,与其共成长。其次是要提高待遇,特别是东莞位于广深之间,城市吸引力不足,很多人才不愿意落户东莞,归属感不强,因此企业要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把人才留住。
而从政府层面上来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对口扶持政策,但是已经出台的政策要落实到补贴有点困难,门槛有点高。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给到人才的补贴很难拿到,一些认证条件有些苛刻。我觉得这方面,如果想要吸引更多人才,需要适当简化程序,对相应的“专精特新”企业和人才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企业更加有动力和活力。
南方日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往往是专注细分市场、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优质中小企业,高端人才对其至关重要,“专精特新”企业该如何引进高端人才?
林江:引进高端人才对中小企业有很大难度,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引进高端人才也很有可能养不起。我建议有类似需求的“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合作共同请一个人,让高端人才当几家“专精特新”企业的顾问。
莫安达:企业规模不一定大,人才数量就不一定多,稳住人才是专精特新企业的一大难题。一般来说,更需要实施合伙人制,或者专精特新人才就是企业创始人。政府可设立一定的标准,将他们作为高端人才对待。
龚佳勇:建议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产城融合的场所,利用产业的集群效应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与大企业不同,“专精特新”企业对高端人才需求没有那么大,如果1家“专精特新”企业需要10个高端人才,100家就是1000个高端人才,将这1000个人集中到产城融合的某个地方,再予以生活配套方面的支持,这样就能很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陈毅川:企业要给予足够的待遇,然后还需要政府的帮助进行联动,用政策留住人才。比如说在东莞工作满一段时间就能拿到相应的补贴,满足配套的学位需求指标、以及住房补贴,让他们能够落户安家在东莞。企业与政府双管齐下,对人才的吸引力就能提升。
还有,我们公司是机械制造行业,牵涉很多技术工人,这些技术工人其实很重要、很紧缺。所以,除了高端人才的补贴,在技工这块也需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帮助。目前很多企业需要评职业技术资格证是很难的,虽然很多企业有工龄、资历、学历都达到标准的技术人才,但是很难评上工程师,需要提供很多证件。但是有了职业技术证书,对于人才的自豪感、获得感,对于企业以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现在有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提到这个问题,东莞作为经济大市、制造业大市,应该按照经济体量提升技术人才评证的比例,适当放宽条件,让更多的技术人才得到认可。
撰文 施美 何绮莹
策划 戴双城
统筹 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