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东莞将加大扶持力度让行业回暖

2020-07-28 10:01 来源:南方网 李玲玉 龚名扬

  南方网讯 “是不是快要开放了?你们有硬盘到了!”7月19日上午,快递小哥兴奋地问王东辉。王东辉是东莞市光大比高电影城的市场助理,这段时间里商场保洁、楼下保安,每个人都会问一句“电影院啥时候开啊?”

  “电影院什么时候能开?”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这句话堪称对电影人的灵魂拷问。

  今年3月,电影院曾经无限接近开放,多家影院的负责人表示已经做好准备。然而,由于疫情防控形势发生变化,影院开放被叫停,一直到7月20日才终于开门营业。

  当天,全国各地多家院线通过检查开放。第三方购票平台数据显示,全国120个城市共有376家电影院在20日开放,位于东莞国贸的CGV影城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东莞第一家重新开业的电影院。

  这一天上映的唯一的新片,片名叫《第一次的离别》。

  “深有感触,像极了我们的心情。”CGV影城店长梁源胜说。

  那天晚上,看着重新亮起的灯光和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影城的工作人员们重燃了希望。

  已有60家影院通过检查

  戴好口罩、出示粤康码、测体温、登记个人信息、入场四步检查后,7月20日17时10分,第一位观众走进东莞国贸CGV影城。

  影迷赖仕发花15元买了一张《中国合伙人》的电影票,电影结束,他才意识到自己是当场放映厅中的唯一的观众。“我打电话问了好几家电影院,听说这里下午5点开始,就赶紧安排了。”赖仕发说。

  “其实早就准备好了,我们每周都会安排人进行现场卫生清洁以及设备维护以确保我们能第一时间复业。”梁源胜告诉记者。

  7月16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发布指引: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

  19日开展协调会、20日上午出台紧急指引,20多项细则要求,8个部门检查推进……参与复业首日检查的东莞市东城文广旅体执法分局副局长温红介绍:“我们一条一条地过,消防、防疫物资等一一对照,经过1个小时的检查,下午4点左右签字,同意复业!”

  平时都是听各种群里说电影院要开放了,但都是虚晃一枪,这次是真的看到票房了。

  21日,在家等了两天的王东辉坐不住了,上午10时他也来到了CGV影城,参加东城街道电影院开放前的疫情防控培训。

  “我们电影院本来是属于南城街道,但是想赶紧知道做什么,赶紧复业,可算是开放了!”王东辉激动地说。

  当天参与培训的还有10家电影院,在东城文广旅体执法分局执法三组组长刘钰的带领下,实地学习防疫指引中的内容。

  “我们回去也会按照要求做好消毒和清洁的工作,预计3天左右应该可以重新开业。”东莞嘉兆文投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东城店店长林晓涛告诉记者。

  截至7月26日,东莞已有60家影院通过检查,超过50家电影院复业。

  重开的电影院,还在观望的观众

  “楼上电影院开了?”“开了!”

  在东莞多个商场,这样的对话不断出现。

  “没想到上一次看《我和我的祖国》后居然是一次长久的离别……快点开门,想死你了”,听到各地电影院开门的消息,留言区里的观众百感交集。

  “我都快忘了怎么买电影票了”“说欠电影票的都可以买起来了”……还有观众已经开始列出希望放映的片单。

  7月21日18时37分,CGV影城的6号放映厅里,观众只有15人。

  这是电影院重新开放的第二天。从观众角度来看,半年没有进入电影院,熟悉的场地,早已习惯的入口检查登记,感觉一切如常。

  不同的是,前台冰箱里没有了各种饮料,爆米花的香气也无处可寻,电子取票机前不用再排队。30%的最高上座限制、隔位买票,再也不用担心被前排的某个高个观众挡住。

  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最后一环,终于迎来了重开,但后续观众的观影热情才是行业复苏的关键。

  在电影院现场,一位正在取票的市民告诉记者:“在电脑上看电影也一样啊,我觉得对我的影响不大。”也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表示:“目前的家庭设备还是没有办法替代影院的视听感受。”

  “半年了,我都快习惯了,感觉开不开都没有关系了。”市民黄先生说。在电影院里,身旁带着孩子的家长略有担心地说,“毕竟还没有彻底放开,带孩子来,还是要小心点的。”

  当然,在现场也有很多兴奋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来买票捧场。

  电影院重开,但观众看电影的习惯还在吗?

  “开门就有希望,虽然也会担心观众不多,但毕竟开始营业了。”王东辉说。

  东莞市金逸电影放映有限公司东城分公司的店长黎翠玲则保持观望态度:“虽然开业了,我们没有计划再招人,先看看售票的情况。”

  在梁源胜看来,刚开始可能很多人不会来电影院,“重开后每天可能接待两三百人吧,但这两天的数据超出我的预想。”梁源胜说。

  从业者做兼职度过职业生涯寒冬

  6月10日,中国著名导演贾樟柯发文称,“应该考虑让影院复工复产了,有的电影企业日亏损100万元,100万影院从业者需要生存。”

  今年受疫情影响停业以来,外表平静的电影院内变动不断。

  在CGV影院复业首日晚上,张霞在检票口值班,为进场的第一批观众提供服务。她是东莞两家影院的市场负责人,因为刚复业,人手调配有问题,临时在检票岗帮忙。

  谈及过去的半年,张霞感觉殊为不易。停业相当于影城没有了收入,她作为管理层也生活拮据,只能靠开顺风车补贴生活。

  像张霞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送外卖、开网约车等临时工作,成了很多东莞电影院从业者停业期间养家糊口的手段,一些为了应对春节档高峰期而新招的工作人员,还没上岗就已离职。

  东莞市金逸电影放映有限公司东城分公司原本有15名店员,如今只剩下8名;在东莞嘉兆文投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东城店,现在只剩下3个人。

  不只是兼职的员工,即便是电影院的固定员工也开始兼职另寻收入。

  “我们店没有人离职或辞退,我的工资按照东莞最低工资的80%发放,因为有还贷款的压力,停业期间通过跑跨城的顺风车赚点生活费。”梁源胜说。

  “这段时间偶尔帮朋友忙赚点闲钱。”从业6年多的林晓涛很喜欢电影,电影是他做得最久的行业,面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首个寒冬,他选择了坚守。

  “这半年我们很难很难,从老板到员工都在外面打临工。”黎翠玲说。疫情期间,她所在的电影院采用停薪留职的方式,同事有的去当保安,有的兼职做服务员。“有的同事送外卖好久了,作为新手接到的单都很远,不好做。”谈及同事的遭遇,王东辉深有同感。

  “没钱还信用卡,第一次发生信用卡逾期。”今年1月,林锦彬负责的中影天一国际影城刚开业没多久就遇到了疫情。

  人力成本只是影院经济压力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来自商场租金。“这段时间不可以解散员工,需要以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影城每月最少需要8万元租金,另加上2万元左右的人力支出。半年下来,一个影院要亏损60多万元。”星河影院东莞区总经理张鹏表示。

  像这样的影院,张鹏在东莞共负责7个,目前合计亏损420多万元。

  今年初,当放映机灯光暗下的那一刻,估计不会想到那束光再次投向荧幕竟然要半年之久。不仅是影院,电影行业从生产制作到宣传发行,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搞电影发行的都去做微商了,以前朋友圈里发的大片海报都变成了衣服面膜。”王东辉略显无奈地说。

  华子是东莞市蚂蚁联盟影视有限公司创始人,创办公司3年来每年都会参与一两部院线电影的制作,“今年没有开过工,疫情期间靠做小视频来生活”。

  加大扶持力度让影院加速回暖

  7月20日,票房数据首次出现并持续攀升,“终于回来了”的感慨遍布朋友圈,发行人做回了本业,影院人开始上岗。

  停摆半年多的东莞电影院反应迅速,各自按照防疫要求为开业做准备。

  万达影城东莞区域总经理温柱豪表示,从7月22日开始,万达所在的东城、厚街等镇街的电影院陆续开放,截至26日,东莞11家万达影院已有5家复业。

  “这两天准备把我们的老员工招回来,赶紧开业。”看到真的可以营业了,林晓涛难掩激动。

  “消息一出,我们马上和两部戏对接上,目前正在沟通。”长期担任制片人的华子告诉记者。

  停业以来,陪伴在电影人身边的除了影迷,还有不断加码的扶持政策。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专项补贴、金融贷款、租金减免等政策,给予行业引导和帮助。

  广东省电影局发布《关于中央和省级电影专资扶持受疫情影响影院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对受疫情影响影院进行专资扶持。方案显示,广东共有1337家影院参与分配,分配资金数额从1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总金额达4888万元。

  一直以来东莞是电影票房大户,2019年全市放映电影约186万场次,票房收入超7.87亿元,连续8年位列广东省第三。东莞也在出台相关措施帮助电影行业加速回暖。7月24日,在“重逢·电影院”主题活动启动仪式上,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国营表示,东莞将积极帮扶影院应对疫情,面向全市140多家受疫情影响的电影院拨付中央和省级专资和市级配套资金共685.5万元,专门安排800万元“乐购东莞”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文化消费。

  据了解,今年8月暑假期间,东莞还将组织开展针对电影院的促消费活动,一方面,叠加各影院优惠、线上购票平台优惠和商圈优惠,发放一定数额的影院专项消费券;另一方面,举行“观影有你”的抽奖优惠活动,鼓励市民进入影院。

  “我很乐观,在电影院看电影与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并不冲突,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走进电影院。”华子说。

  南方日报记者 李玲玉 龚名扬

编辑:詹海珊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