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三批)》(下称《目录》),公布了6种类型共23个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典型案例。笔者留意到,广东有4项节地技术和模式入选了《目录》并将向全国推广。
其中,中山市的“中央墩大悬臂盖梁节地技术”、云浮市和清远市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节地模式”入选了“基础设施建设节地技术”类型;惠州市秋长谷里“乡村振兴项目开发建设节地模式”入选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挖潜模式”类型。
创新设计高速公路桥梁结构
节地1800亩
入选《目录》的中央墩大悬臂盖梁节地技术项目来自中山市西部外环高速公路,公路纵向贯通中山市西部地区,沿线经过小榄、古镇、横栏、大涌、板芙、神湾、坦洲,共7个镇区。路线总长约71.142公里,全线桥梁占比达到95%以上。
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尽量少增新征用地,使项目实施难度和风险降低,同时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项目采用在古神公路中分带设置独墩大悬臂盖梁,作为高速公路主线桥梁下部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形式,中山西部外环高速公路项目相比于同类型项目,节约了土地1800亩。
中山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结构形式不仅体现了设计理念的创新性,还能避免旧路、旧桥加宽改造带来征拆问题,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桥下用地,对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开发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
高速公路服务区潮汐车流
实现服务设施共享
在《目录》中,云浮和清远两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节地模式入选了“基础设施建设节地技术”类型。
其中,云浮市葵洞服务区通过设置单侧集中式服务区,使双侧车流共享服务设施,节约了服务区及其匝道占地。服务区根据地形落差停车场分为两层,分别为两向行驶的车辆服务。
同时,葵洞服务区通过建设多层综合服务楼和停车场,利用单体建筑实现服务区多功能,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开发利用,减少建筑物和停车场占地,提高用地强度。
而清远黎溪服务区则是通过引导潮汐车流共享双侧服务设施,深度挖掘土地潜力。为缓解高峰期车辆拥堵,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当地将两侧服务区划定一部分停车场作为潮汐车位,利用两侧服务区之间的车行通道,引导停车场爆满一侧的车辆到另一侧的潮汐车位停放,在停车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停车效率,有效缓解拥堵状况。
通过这种调节方式,可为北行车辆的提供374个停车位,效率提高约56%;为南行车辆的提供399个停车位,效率提高约52%。
乡村振兴项目盘活空心村闲置土地
节地率达100%
秋长谷里乡村振兴项目坐落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项目首开区约1350亩。作为乡村振兴试点项目,经过两年运营,年游客量达到50万人次。
笔者了解到,项目在保留客家传统古建筑的基础上,活化传统乡村生活空间,通过盘活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使用原建设用地进行翻新修复和建设,未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节地率达100%。
项目通过创新村企合作模式,以乡村文旅为载体,搭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平台,因地制宜导入产业,盘活乡村闲置和废弃的土地、房屋等资源,以“经营乡村”为理念活化乡村,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旅。
整个村庄重点建设面积约2万平方米,原来已是衰败的“空心村”。当地先是通过3D测绘技术将濒临倒塌的村屋和残垣断壁等历史面貌数据化呈现,随后设计师通过数据分析和场地踏勘,驻扎现场指导拆除改造。
此外,项目的整体建设改造过程遵循“三原”原则,即原址、原高度、原面积,通过盘活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提升了土地利用价值。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通讯员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