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11月1日,深圳都会举全市之力隆重迎接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就是深圳人才日。
为了让人才“心有所归”,体现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敬意和尊重,深圳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探索设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奖。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体现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营造爱才敬才、引才聚才、用才成才的浓厚氛围。
深圳的发展,从来都是靠人才。当初,正是五湖四海的人才加盟,形成“孔雀东南飞”的盛景,才使得深圳实现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人,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8家世界500强企业,超1.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地区生产总值2.77万亿元,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
在深圳进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黄金发展期之际,深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求人才,特别是一流卓越人才。
今年5月,深圳释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磅信号,以着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为目标,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系统性优化升级,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构建一流人才生态,着力打造全球智汇深圳样本。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这座改革创新之城正以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勇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无人区”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有座以“人才”命名的公园,这是全国首个人才公园。公园内的星光大道上,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人才星光柱格外夺目。“追星就追科学家”,这让更多的深圳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也体现着深圳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
一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及“鹏城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法规,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人才来深创新创业。从总体设计到配套措施、从大环境营造到个性化服务创新,深圳着力为人才发展营造更加高效优质的环境,加速优秀人才汇聚,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早在2018年6月,深圳就开展了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2019年2月,深圳又将“秒批”对象扩大至在职人才、博士后和留学归国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已“秒批”各类新引进人才超58万名。
在创新用人机制、促进人才自由流动上,深圳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作用,勇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无人区”。
在前海探索港澳居民工作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实施了24年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实现突破;通过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特殊机制安排,率先实现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等12类专业人士,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直接执业;为外籍高端人才直接签发确认函,为其办理R字人才签证提供便利;设立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整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许可”,提供“一网式、一门式、一窗式”服务……
一项项举措,都旨在解决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让专业人才跨境执业更加便利,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
重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区域竞合百舸争流。深圳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与此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纵深推进,深圳人才政策也随之优化升级:从过去依靠政策比较优势吸引人才向依靠优良的环境和文化集聚人才转变,更加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激励导向。
“香港与深圳毗邻,两地在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领域却是不同的评价体系。”拿到正高级职称证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卢宠茂心情非常激动。在他看来,这个证书为港籍医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获得手术资质、科研教学项目资质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打破两地执业壁垒。
今年8月,深圳进一步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首次为在深圳工作的37位港籍医生直接认定颁发正高级职称证书。这37张证书,是深圳打破内地职称逐级晋升规则和推动用人单位自主评定职称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注脚。
此外,深圳率先推动人才政策体系重构,一方面推行简政放权,全市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与人才相关的市级行政职权,另一方面通过给予用人单位、企业充分的自主权“破四唯”,构建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激励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和基础研究。
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突出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以人才市场价值、经济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等市场激励方式予以支持。
在非竞争性领域,突出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赋予科研、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支持其设置特聘岗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同行评审、专家主审等方式,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谁用谁评价、谁用谁管理”“岗位评聘论水平、政策待遇看贡献”,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能动性。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今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7家用人单位对外发布首批“特聘岗位”申报指南。“特聘岗位”制度的推行,不仅意味着用人单位在高端人才认定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更是深圳扭转“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和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的重要举措。
通过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等编制管理方式,不定行政级别、不核编制,自主给人才定岗定薪等改革,南方科技大学仅用约10年时间就快速集聚一批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目前,该校已拥有全职院士23人,教师队伍中9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60%以上具有世界排名前百名大学的工作或学习经历,外籍人员占比近20%,有力支撑了学校办学实力快速提升。
近年来,深圳市大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020年8月,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允许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取得报酬,鼓励在职创办企业或离岗创新创业。深圳还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研究员,充分激发人才流动带来创新红利。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正通过给人才管理做“减法”、对人才支持做“加法”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包括遵循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放宽科研经费管理的限制,重构绩效考评制度等。此外,深圳还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市级科技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提升至30%,并支持高校自主布局,让基础科研人才有一张能坐十年的“暖板凳”。
“基础研究投入的增加和国家实验室、光明科学城中的一系列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对我们这种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能够让我们发挥作用的。”来深圳近一年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说。
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