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3日开幕以来,除各种引人注目的“黑科技”外,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与博物馆也各显神通,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建设进程中,深圳“设计之都”“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的定位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在这座城市寻找发展机遇。
立足深圳蓬勃发展的新业态优势,一批土生土长的文创品牌正在走向全国,与文博单位展开广泛合作,以文化资源激发城市活力。来自港澳设计力量的加盟,也将“中国故事”“湾区故事”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
会展赋能非遗传人“出圈”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首层展馆里,一匹唐三彩骏马从一块泥胚逐渐雕琢成型。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与这门“泥与火”的艺术打交道逾40个春秋。他本人也是深圳文博会的“老朋友”。
十多年来,高水旺在国内外的展会上频频亮相,将“唐三彩”打造成一张“洛阳名片”。高水旺知道,要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必须改变人们对“老古董”的印象。“马上有钱”“唐宫夜宴”“鲲鹏展翅”……记者在现场看到,高水旺团队的创作加入了不少流行元素,打破了过去唐三彩以骏马、骆驼、陶俑为主要造型的形式。
为了让产品更“潮”更年轻,高水旺带领的团队吸收了不少“90后”成员。“非遗必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高水旺说,去年团队创作的一套绿底白花黄蕊茶盏,胎体轻薄、晶莹透亮,令不少年轻用户爱不释手。
本届文博会上,深圳本地的参展非遗项目多达12项,是深圳非遗参展数量最多的一届。据深圳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中心主任赵婷婷介绍,许多深圳非遗都是“根在他乡”。比如,传统奶茶(麦氏)制作技艺来自香港,岭南时令甜品制作技艺则来自潮汕。“异地传承”也让深圳非遗传承人练就了“出圈”的本领,他们通过会展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推广者。
从文博会“出圈”的不只有非遗传人。作为考古界的明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展区颇为“吸睛”。在“云上交互展览”板块,全息柜里展示着360度重建的数字文物“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引来观众围观。近年来,该馆探索构建文创开发、品牌营销、IP授权等核心产业链,推出各类影视、小说、游戏等作品20多部,开发文创产品300余种,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湾区创意讲好“中国故事”
本届文博会首次单独设置粤港澳大湾区馆。由ACE创意教育协会(香港)主办的香港创意馆,带来了“国博衍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设计作品。香港时装设计师李国华敏锐地从新石器时期的鹰形陶鼎上捕捉到灵感,以线条赋予图案时代感,让用户将文化“穿戴在身”。
“香港设计师参与传统文化‘双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创意教育协会(香港)大湾区首席顾问、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黄竞介绍,这些年来,通过深圳文博会的牵线搭桥,越来越多香港设计师来到湾区一展所长。曾在2017年设计深圳文博会香港馆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阮文韬,现已落户深圳发展事业。
为了融入新媒体发展潮流,香港创意馆采用大量短视频进行产品推广,以便观众直观感受“创意香港”的动人魅力。黄竞期待,粤港澳大湾区馆未来可以推出更多活动主题,让湾区城市通过优势互补产生更多“化学反应”。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孙羽嘉 郭悦